我心目中的那一些话剧

我心目中的那一些话剧_第1张图片

我心目中的那一些话剧_第2张图片

我心目中的那一些话剧_第3张图片

我心目中的那一些话剧_第4张图片

我心目中的那一些话剧_第5张图片

我心目中的那一些话剧_第6张图片
郭 沫 若 像

《蔡 文 姬》  郭沫若(1892~1978)年    创作于1959年    中国历史学家诗人

    该剧是作者在1959年为北京人艺专门创作的一部五幕的历史话剧,剧情主要是讲述了东汉末年,中原地区遭受匈奴的攻击,在兵荒马乱之中,蔡邕之女蔡文姬被南匈奴左贤王的手下,劫持到了匈奴。左贤王敬重蔡文姬的才学,蔡文姬也敬重左贤王的品德,两人日久生情,结为夫妻,生下了一对儿女,家庭幸福。但蔡文姬却日夜地思念着故土和惦记着父亲未竟的修史之业。

    十二年之后,汉丞相曹操平定了中原,汉与匈奴和好。曹操原和蔡邕相识相惜,知道他的才学,希望由他来完成其遗愿,续修汉史。遗憾的是蔡邕已经撒手人寰,世间再也没有人能来掌控史笔。听说他的女儿蔡文姬聪慧绝伦,文采生辉,能堪当此任,撰修《续汉书》。于是他派手下两人董祀和周近前往南匈奴以重金厚礼赎蔡文姬回汉,蔡文姬也下定了归汉的决心。

    在归汉的途中,作为母亲,在与儿女离别时的痛断肝肠,忧心如焚,在与丈夫离别时的终日忧郁,昼夜不安,但她还是一步三回头地踏上了归汉的路途中。在哀伤的路途中,在思念的路途中,她创作出脍炙人口的,永垂千史的诗篇《胡笳十八拍》。董祀也十分同情和担忧她的身体,劝她以大义为重,蔡文姬也终于从个人的悲痛中解脱出来。

    八年之后,蔡文姬整理出了父亲的遗文四百多篇,又写了歌颂太平盛世的新诗《重睹芳华》。此时,匈奴与中原友好相处,左贤王也死了。在曹操的关照下,南匈奴单于带着蔡文姬的儿女来汉,母女相见,喜极而泣,一家人终于又团聚了。

    我以为,在这一部戏中,剧作者以磅礴的气势和浪漫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一代才女的形象。同时也对一代风韵潇洒的诗人,明辨是非的政治家,舞台上的白脸奸臣的曹操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和重新的塑造。由于是剧作者的诗人气质,天马行空的想象,在历史剧的创作中,对旧有的历史和革命性有时会阐述过度,甚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有时会过高。但这一些异常的举止和煽情的处理,都不会影响该剧的创作成功和历史的影响。

    我也以为,尊重历史,尊重历史中的人物,是剧作家起码的良心。但其自由的表达,借题的发挥,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不能受到太大的限制。我们也提倡的是,百家齐放,百家争鸣。所谓的“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来移植人类历史上的约定成俗的观念上,在欣赏习惯上,作一点探索,作一点发挥,作一点本土化,作一点现实化,那也无可厚非,那也理所当然了。古中一台戏,悲喜相交织。戏中人,人中戏。今夕何夕,笑中有泪。泪影迷离,悲欢交集。据说在一次的采访中,剧作者动情地大声地回答说,蔡文姬里有我的影子,他是把他自己的感情都写进了剧本里。根据剧作者的经历,我们大家都知道,他在日本曾有过妻子和一堆的孩子,为了报效他自己的国家,抛妻离子,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参加了国内的北伐战争,并在国民政府里当上了一名厅级的干部。那是题外话了。

    曾也有野史记载,一次曹操见到蔡文姬时问,我知道你的父亲家中原来有很多的古典书籍,你还能记得起来吗?蔡文姬说,我父亲留下的书籍大概有四千多卷,因为是战争,处境艰难,没有能够保存下来。现在我能记得的背诵出来的,也只有四百多卷吧!曹操听了兴奋地说,那我现在就派十个书吏到你那里去抄写。她婉言地谢绝地说,请给我纸笔,是用楷书还是草书,全听您的命令。八年之后,她凭着记忆,抄写整理出她父亲的遗文四百多卷,送到了曹操的面前,文章没有遗漏,也没有错误。历史上记着载蔡文姬的事迹并不很多,但“文姬归汉”的故事,却在历朝历代中都被广为地流传。我们也都知道,蔡文姬有三次的婚姻,十八岁的那年嫁给了同郡卫仲道,不幸丈夫早逝。第二次是左贤王了,留下了一对儿女。第三次就是董祀了,他们的婚姻很美满。

    话剧结束了,但她那曲调动听,感情真挚,文字优美,感伤生动的《胡笳十八拍》始终还在我的脑海流淌。我想把它的第一拍和第十八分别拍抄录下来,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忍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届终,响有余兮思无穷。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亡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道。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确实是一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随着琴声,随着歌声,我们似见她正行走在一条由屈辱与痛苦铺成的长路上。读它,可惊蓬坐振,沙砾自飞,我喜欢~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心目中的那一些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