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实践

去年秋天,一位朋友自南方来,带了一小罐名为“肉桂”的物品。罐子外面有一个小小的包装盒,盒子设计精简,只写“肉桂”两字。印象中一种调料叫“肉桂”,上网查了查,果真如此,是一款调味料。只不过朋友带来的肉桂精致到不忍心打开。

平时很少做饭,就把这盒未拆包装的小罐肉桂放到了橱柜。春节打扫房间,就又移到了客厅。辗转多处,仍未开包装。

前日晚上闲极无聊,把这罐肉桂拿在手上把玩,想着哪天做大菜时用上。一旁的Z先生拿过去仔细看了看,说,这是一种茶叶。我大呼不可能,明明一种调味料。Z先生把放在沙发一侧的一本茶书拿过来,这本书我是看过的,看时还画了线,但过后很快就忘了。

Z先生翻到其中一页,上面赫然写着,肉桂是武夷岩茶的一种,又叫玉桂,与大红袍、白鸡冠、水金龟等同属于武夷名茶。这段我是读过的,上面还有我当时画下的绿色的水彩笔横线。

打开包装,里面果真装着的是茶叶。立即冲泡了一小壶,对照书中关于肉桂口味的描述,细细品味,边看边品。对于我这个茶盲,在所有的茶中,唯独对肉桂茶有了最深刻的理解。

品完肉桂、放下茶书,想到了读书与实践。为什么许多读过的书如过眼云烟不复记忆?这本茶书明明是读过的,甚至感兴趣的段落还特意记忆了一下,这次因了肉桂茶再次翻看,竟如未读一般。读过的文字都到哪去儿了呢?当时看得热闹,过后却模糊一片。

以这本茶书为例,书里记录了大量茶的分类与口感鉴别,当时阅读的目的主要是增加茶知识,了解茶文化。阅读时还算仔细,进行了重点勾画与记忆,但不久,这些众多的知识点就不复记忆。这次肉桂茶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

我把茶书当成读书,品茶是品茶,两者从未发生过链接,我读书时不品茶,品茶时不读书。而Z先生不同,他一边看茶书,一边找家里的茶,边品边读,品的同时还不忘给我讲解,“白茶略有回甘,嗯,仔细回味后,确有一股甘甜在喉咙处。”

他只看了几个片断,讲起来却似比我懂许多。他每次一讲,我就要追问:“这是茶书里的内容吗?”

为何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想起一位老师学习游泳的例子,他买了一本防水书,放在泳池旁边,看一段,体会一下,然后再下水池实践,他没请教练,全凭书上的教导,很快就学会了游泳。

读书与实践像分离不开的一对连体婴儿,两者紧密相连,不要试图只照顾一个婴儿,而忽略另一个人,要想两人都健康成长,需要同时关照、同时关切。

一位弃文从商的朋友也有如此感叹。他被迫被推上了经营岗位,不得已买了几尺厚的经营管理书籍进行恶补,先是一头雾水,随着管理角色渐渐深入,这些书再看起来也觉意味深长,总有一些可学习之处。他说,要在调岗前能读到这些书,可能开始时就不会这么被动,但转而又想,就算当时读这样的书,可能也仅是读读而已,过后很快忘掉,未必能有多大效果。

读书与实践脱离,就像火车离了轨道,根本无法运转。

对此,我也深有体会。一次听蒋勋讲《细说红楼梦》,讲到了芍药与牡丹花的区别,那时正值春天,正是春花烂漫的季节,牡丹正在盛开。特意去了公园,牡丹大多是单生,直径大;等到芍药开放,又去看芍药,芍药多是族生,花径略小。这样一来一去,就清楚地知道了芍药与牡丹花的区别。

单纯地看,不光单调,还容易忘记。读书与实践如能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将看得如意,做得也精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