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音频
但凡能赚钱的项目,商业模式都特别好理解,比如:未来社群推荐的跑步机项目、专业外卖项目、鲜花项目,都是一笔生意、一笔收益,顶多是像摩拜单车那样门槛儿低、竞争激烈,导致价格暂时上不去,但毕竟也是一笔生意、一笔收益。
而那些不能赚钱的项目,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个生意成交的过程弄的特别:复杂、脆弱、漫长、或者似是而非。今天开始我们就一个一个来剖析,顺便看下你自己的项目、是否掉进了这些坑。
一、经营目标模糊不清。
一会儿说要赚用户、一会儿说要积累大数据、一会儿说要占领市场份额。
关于赚用户的说法,我们有一个专题,说的很清楚了,即便用户再多、只要用户不肯掏钱、再多的用户都没用,就像大街上凑热闹的人们、不要钱的时候一拥而上、一旦提钱的事儿就一哄而散。
至于积累大数据的说法更是谬误——BAT重视大数据,是因为大数据直接为他们的核心业务服务、能让他们赚更多的钱,而那些对核心业务没有影响的大数据是一文不值的,比如:共享单车的用户出行时间、路线等数据,根本无法让平台赚更多的钱,一个人上下班的时间、和路线,你说能有什么用吧?
这种数据更别说卖给别人了,即便有价值,那你自己为什么不去赚呢?非要卖给别人呢?这不是在骗人么?还有市场份额一说更可笑了,只要客户不肯掏钱,客户越多、公司赔的越多。
二、谁要掏钱这个问题搞得很复杂。
为产品或服务掏钱的,不是交易对象,而是第三方来掏钱、甚至是第四方、第五方。这里常见的第三方是关联企业、甚至是泛泛的广告、资金池之类。
这个模式,其实是前面的经营目标不清晰的商业模式的升级版,这次好歹有人愿意掏钱,正所谓羊毛出在猪身上,但看似有道理,其实是好大一个坑。
我们拿几个案例来看——优酷,到去年上半年为止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广告费,典型的羊毛出在猪身上,养一帮用户,让企业来出钱打广告,貌似很靠谱、但为什么优酷一直是赔钱的呢?为什么同业的土豆、爱奇艺更是光荣在前进的道路上了呢?因为维护用户的成本是指数级增长、广告收入却是按比例增长,根本入不敷出。
直到用户愿意购买会员、愿意购买付费内容,优酷才算真正缓过劲来,也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壁垒,如果这个时代早两三年到来,李善友也不会去创办混沌研习社了。
你也别拿微信来反驳我,腾讯赚第一笔自己的钱是给用户卖QQ秀、Q币、现在则是游戏,最终都是让用户直接掏钱。
用户规模高到优酷、腾讯仍如此,那些刚起步就把收入来源定位在第三方的项目,不死才怪了。
再看一个案例,各大物业自己搞的社区O2O平台,虽然全国几十家物业一拥而上,但思路却千遍一律:自己养小区用户,然后让企业过来卖产品、打广告。
这个就比优酷更不靠谱了,你说要让商家来卖产品,请问你的商家服务能力跟得上天猫、京东么?物流能力跟得上顺丰么?你说要让商家来打广告,请问有用户看吗?优酷好歹有那么多的人去看,你说你的用户除了上去交点物业管理费,还能干嘛?
所以,铺天盖地的社区O2O,也成了16年企业倒闭的重灾区,包括百度的200亿资金。
在这个领域活下来的,一个是只为物业提供移动管理功能的平台,直接让物业掏钱购买产品与服务。一个是像天猫超市,为用户和商家提供专业的服务,让商家和用户掏钱,人家心甘情愿。
那为什么羊毛出在猪身上、行不通呢?一个是圈羊的成本太高,猪身上拔出来的毛不够养用户,一个是想在猪身上拔毛,不够专业,正所谓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再怎么傻的猪头、也能看得出是外行。
最后简单从创业者的角度看下,为什么会弄出:经营目标不清晰、或掏钱对象很复杂的项目。
根本原因是创业者大都没有从商经验,导致他们缺乏对盈利的认识,加上只看到了微信等互联网社交项目的表面现象,脑子里出现一个朦朦胧胧的想法,还没弄清楚到底怎么去赚钱就去创业,别说是创业者了,前几年就连投资者也没看明白。
所以、请记住今天的第一个观点:
如果一个项目不以赚钱为目标、或不是客户直接掏钱,那就是在忽悠。
好,今天就聊到这里,关于其他的坑,我们留到下期继续聊。今天的思考题是:随便拿一些自己能够接触到的项目,看看是不是一个能赚钱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