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洙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上清派

茅山主峰的飞升台

东晋、南北朝时期为上清派的开创和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传承中,上清派奉魏华存为开派祖师,杨羲为第二代玄师,许谧为第三代真师,许翙为第四代宗师,马朗为第五代宗师,马罕为第六代宗师,陆修静为第七代宗师,孙游岳为第八代宗师,陶弘景为第九代宗师。前文元代赵孟頫所说“华阳洞天自汉三茅真君飞升于此,魏晋而降仙者接武……”则清楚表明茅山是因三茅真君而得名,但三茅真君与上清法脉无实在关系。


『华阳洙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上清派_第1张图片
茅山历代祖师(三十六代前)

上清派作为魏晋隋唐道门之集大成者,在道教诸派中理论最为繁复,科仪、斋醮、外丹、内丹、医药、隐书、符箓、守一、存思、雷法等无所不备,对道教教理、道教修炼理论、乃至推动整个道教的发展贡献极大。整个教派最初的源头,是上清经法。


『华阳洙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上清派_第2张图片
清《茅山志》中版画的“茅山图”

由于上清派是一个以尊奉上清经为特色的道派,因此,经书的造作和勘定工作在上清运动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上清派的造经活动始于华侨、杨羲、许谧,许翙等人。华侨由于漏说冥旨,被责,后由杨羲所代替。

《真诰叙录·真经始末》云:

“伏寻《上清真经》 出世之源,始于晋哀帝兴宁二年太岁甲子(364),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夫人下降,授弟子琅琊王司徒公府舍人杨羲,使作隶字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某并弟三息上计掾某某。二许又更起写,修行得道。凡三君手书。今见在世者,《经》、《传》大小十余篇,多掾(许翙)写;《真授》 四十余卷,多杨 (杨羲) 书”。

杨羲、许谧,许翙等人是采用“降授”,即扶乩降笔的方法来造作经书的。此后,王灵期的造经活动,陆修静、陶弘景对上清经和上清派的充实和整顿极大地推动了上渚派的发展。据《真诰•叙录》中称,王灵期“才思绮拔,志规敷道”,忿嫉“葛玄甫造构《灵宝经》,风行大教”,于是在向许黄民求得的上清经的基础之上窃加损益,盛其藻丽,再次造撰,使上清经广为流传,举世崇牵。据陆修静 《三洞经书目录》介绍,上清经有一百八十六卷,其中有一百二十七卷在社会上流传。随着经书的造作和传抄,导致了上清经真伪比踪,枝叶繁杂、新旧混淆,难以甄别的局面。


古《灵宝经》残卷

陆修静和陶弘景对上清经混乱不堪的状况进行了仔细的采访搜集,鉴别和整理的工作。陆修静曾“南诣衡湘、九嶷,访南真(魏夫人)之遗迹;西至峨眉、西城,寻清虚(王褒)之高躅”。元嘉十四年(437),又着手刊正《灵宝经》,编撰《灵宝经目》。泰始三年(467)从庐山入京,居崇虚馆,得到了杨羲、许谧的上清经书。陆修静通过“总括三洞”,使得道经趋于有序,上清派教法大备。陶弘景也作了大量的博访远近、搜罗道经、刊真伪、判泾渭的工作。

由于陶弘景居茅山传授上清法,苦心经营数十年,茅山逐渐成为上清派的活动中心,故此后的上清派又被称为“茅山宗”。从此以后一直到北宋中期,上清派一直是势力壮大的主流道派。被称为“山中宰相”的茅山宗创始人的陶弘景,因其渊溥的学识而备受帝王的恩宠和王公贵族的钦崇。

《三洞珠囊》说:

“梁高祖太子从而受道,粱简文、邵陵诸王、谢览、沈约、阮忻、虞权,并服膺师事之。”

贾嵩《华阳陶隐居内传》称:

“齐梁间侯王公卿从先生授业者数百人,一皆拒绝,唯徐勉、江祐、丘迟、范云、江淹、任昉、萧子云、沈约、谢瀹、谢览、谢举等在世日。早申拥彗之礼。”

追随陶弘景的王公贵族如过江之鲫。反过来,陶弘景对权贵的倚重也赢得了上清派的繁荣。陶弘景除了开创茅山宗,弘扬上清经,发展上清派的修道理论外,还建立了等级分明的神仙谱系。总之,经陆修静、陶弘景等人的充实和整顿,到梁代,上清派的势力已凌驾于天师道之上。


……(待续)……



本文首发华阳洙泗公众号(huayangzhusi)

更多内容也尽在公众号,欢迎关注与来信交流!

版权声明:

作者保留文字和自拍照的权利

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联系我们

(转载请注明出处与原作者)



『华阳洙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上清派_第3张图片



『华阳洙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上清派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华阳洙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上清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