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我被杀死的青春

郭敬明,我被杀死的青春

从未想过,多年后他会以这种狼狈的状态再次闯入我的视野。

彼时他身份多种,导演、明星、商人、主编······唯独一个“作家”的光圈,在他的头顶渐渐收敛锋芒,成了缥缈的尘埃。

风一吹,散了。

他们说他是带着铜臭的煤老板,势力、虚伪、世俗。

而其实,这个煤老板,陪伴了一代人的青春。我未曾遗忘十年前他字里行间的疼痛与忧伤。即使是后来被人笑称的“四十五度仰望天空”,不可否认,年少时赚足了少女的眼泪。

对于90后来说,郭敬明是青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情绪不是80后能领悟,亦不是00后能理解,它横亘在血管里,在那个矫情又叛逆的年代,生生不息。


郭敬明,我被杀死的青春_第1张图片

以前电脑手机未普及,许嵩刚刚崛起,纸媒也未至于衰落至此,小卖铺的各种青春杂志铺满柜台,却依然供不应求,给枯燥的学习生涯平添了一份乐趣。

我少看鸡汤玛丽苏,在一堆封面花哨夸张的杂志中,青睐《萌芽》。

不可避免的接触了郭敬明,年少成名,风头正盛,和桀骜不驯的韩寒互掐。第一篇文章记忆已经模糊,文章在左边的一整页,上面的插图是骑着单车的少年,里面一句“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让我哑然失笑,似乎看到了一个自负又孤傲的少年,为自己的这一点点叛逆而沾沾自喜。

那时,他也是青春的,他还是一个刚刚成名的小作家,他只是郭敬明,无关其他。


郭敬明,我被杀死的青春_第2张图片

因一篇文章,我买了他的小说集,初二那年,两天看完了百万字,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后来陆陆续续买了他的一些散文集,《爱与疼的边缘》、《天亮说晚安》,多是略显矫情的名字和缠绵的文字,那个年纪看,刚刚好。

身边的人开始说,因看了《梦里花落知多少》哭得不能自已,看《悲伤逆流成河》情绪无法平息,看《夏至未至》心疼抑郁。

他引领了一波叫做“伤痛青春”的风,吹遍了校园的各个角落。

在这些文字里,我最喜欢的,是他第一部小说——《幻城》。这是他梦的开始,自此之后,我再也没有看到他写出如此纯粹的作品,虽然青涩,但是动人。

再后来,他开始做杂志,开始上电视,有天主持人问他,未来有一天,你会不会不再写字,他说,或许吧。

答案大出我意料,我以为写作对于作家来说,是灵魂,可是他说,他未来愿意弃笔。

多年后,他当真丢了笔,成为了很多种身份的人。


郭敬明,我被杀死的青春_第3张图片

渐渐散发光芒之时,《梦里》爆出抄袭,那时候微博不流行,我无从得知事件的发展,我并不喜欢《梦里》,对郭敬明也没有上升到偶像的程度,但是,失望是真的。据说,当时他输了官司不低头,年轻,又自负,始终不肯承认错,到今天,这件事被一遍又一遍的翻出来,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甚嚣尘土,谴责,不乏一些恶意的诋毁。那个用文字睥睨天下的少年,在时间的磨砺中,渐行渐远。

这些年《小时代》翻拍了一部又一部,每一部,都惨不忍睹,在评论几乎一边倒的情况下,他赚的盆满钵盈。

他确实是天生的商人。

最近几年IP大火,他赶紧将自己的小说拿出来一部一部翻拍,我心生凉意,感觉是将自己的青春一遍又一遍的拖出来糟蹋了。如今90后都已长大,多少人还会缅怀那一点情怀,更何况,作者自己都已经不在乎。

从作家转型商人,他是合格的,在这里称呼他为商人,我觉得比“导演”更合适,因为他知道市场需要什么,知道如何将利益最大化,拍出了一个又一个低分高票房的电影。

说来也是一个奇迹,


郭敬明,我被杀死的青春_第4张图片

我再没有看过他的作品,也没有看他拍的影视剧,但是多年来还是保持着关注他的习惯,他越来越成功,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他,更多的人不喜欢他。

这次,他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在虚虚实实中,无数的人带着看戏的嘴脸来,两手一敲,不是关心事情真相,而是调侃他的身高,践踏他的尊严,言语恶心,用词恶毒。

底下有为他说一两句话,全被键盘侠的口水淹没。

事情真相究竟怎样,我无从知晓,我只知道,他的一路历程,是自己的奋斗史,也是我们埋葬青春的墓志铭,在起起伏伏中,90后已经长大,从窝在被窝里偷看小说的日子,步上了朝九晚五的上班轨道。

中间曾有一次,听说他要出散文集,我在等待一些时日之后,还是放弃。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买,如今我读小说,读名著,读历史,但是没有了四十五度仰望天空的矫情。

或许有的东西就适合深埋于心,深隐于世,青春里的那些小说,就应该和当时的感动一起埋葬在被窝里,郭敬明,如果只是低调的成为青春里的一个符号,也不会有如今想起的黯然。


郭敬明,我被杀死的青春_第5张图片

当初看幻城的时候,我想作者当如主角一样,站在萧索的悬崖边,负手看着自己一手构建的王国,孤傲又孤独。底下万潮涌动,他不发一言,只是在暗夜里提起自己的笔,继续编织宏大的梦境。

如今,少年不复,灯光耀眼,照亮一地唏嘘。

作者:檬二

你可能感兴趣的:(郭敬明,我被杀死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