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

我对写作手段没有研究,但看网上对《恶意》的介绍是“手记体”。《恶意》的特点是,文字里布满陷阱,且很多都是像报告一样的自白文字。

有曾经是老师的凶手,有职业作家的被害人,有同样有过执教经历的警察,还有牵涉出来的伪真相。从一开始,读者就随同警察一起被凶手的文字迷惑了。故事是有意思的故事,但我似乎并不完全被凶手的动机说服。凶手煞费苦心伪造动机就是为了摧毁被害人的形象。录制伪造的凶手潜入被害人家里的录像。说自己在几年前就和被害人的妻子有染,自己也曾拿文稿给被害人过目,被害人以抓住了凶手的把柄为由将凶手的小说据为己有。凶手被迫充当被害人的枪手,目睹他凭借剽窃作品大红大紫。但婚外恋、枪手、几年前的蓄意谋杀都是凶手自导自演。他嫉妒比自己率先实现作家梦想的被害人。二人曾是小学同学,即使凶手曾作为跟班对被害人百般欺凌,若干年后,当被害人作为新人作家出道后,不计前嫌接纳了前来叙旧的凶手。后来还给他介绍了一份写少儿文学的差事。

凶手多年来从事默默无闻的教师职业,写作没有起色,且复发了胃癌。被害人因为以过去的同学为蓝本写了少年时代被欺凌的故事,而遭到人物原型家属的抗议,很可能对簿公堂。凶手怕陈年旧事曝光,也因时日无多,就抓被害人在黄泉路上作伴。

老实说因为故事里陷阱多,所以想搞清真相几乎得等到最终时刻。但最终真相却令我略感失望。凶手惊天动地、颠倒黑白的骗局背后,是那么脆弱的理由。凶手不禁显得思想浅薄。

这部小说依旧悬念迭起,被文字牵着鼻子走。但通篇没有能冲击我心灵的片段。小说还是好小说,就是少了点儿灵魂穿透力。

一则题外话倒是很能引起我的共鸣:师生关系源于一场误会。老师误以为自己能交给学生些什么,学生也误以为能从老师那儿学到点儿什么。只有在双方都被蒙蔽时,才是幸福的,关系也才能得以建立。说起来我就不曾与谁建立过真正的师生关系,没信赖过任何以老师身份和我来往的人。当我现在与过去的老师处于相同年龄层上时,就发现他们实在是普通得让人感到乏味。他们自身缺乏教师特质,更不具备任何人格光辉,甚至连开放的心态、宽广的包容之心都没有。除了多了点儿专业知识外,与其他人无异。

言归正传,我对《恶意》没有特别的偏爱。也没觉得它能够和《白夜行》齐名。虽然网上的风评说二者是双生花,我却没觉得有什么可比性。主要是凶手的肤浅让我感到震撼。

你可能感兴趣的:(《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