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图/网络         文/果果


“这话未免说得有些大,他们显然不知道潮水是什么,他以为潮水是他家的淋浴头,一扭就能改变了方向。”

马未都曾这样评论“伪青年”。

提起文青,不得不提的是哈利波特中饰演赫敏的女魔法师艾玛·沃特森。她曾在推特上发表“我曾丢了一百本书”。

其缘由是,在英国这个城市,书籍在地铁上的流转是非常普遍的。他们会将阅读过的报纸或者图书放在地铁的座位上。而换汤不换药的将此活动推广在中国,就于中国的国情,就略难发展了一些。

大多数人认为,在中国,这种活动强调了"丢“而不是”书“。而更加困难的是,在中国早高峰的地铁上如何找到一个位置去安放这本书。

活动的发起者是一帮怀揣着拯救当代文化潮流的文青,整个活动贯穿下来呈现出当代文青的一种形式化的现象。

据中国统计网站报道,每年平均每个中国人读书7本,其中还包含了3本电子书。

到底什么才是文青呢?

是不是穿着山本耀司(日本著名品牌),背着帆布袋子,背包里背着村上春树的人呢?

还是90年代出生的我们,手机里装着豆瓣,知乎就可以被称为文学青年呢?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们早早就做过”文青“

从我们开始对网络接触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做模式化的”文青“了。

”你要开始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刚刚好,看见你幸福的样子,于是幸福着你的幸福”

这些看似非主流的网络签名,其实都来自于村上春树的书。

在村上春树的文章中,孤独,迷茫和矛盾是一种极为普遍的个人体验,普遍到成为一种人尽皆知的现象,而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在成长路上不断寻求一种情感上的类似和理解,使得最早期我们对于文学的了解来自于我们对情感的需求。

“沦为”文青

父辈那一届的文青,常常被称为“沦为”文青。

在上世纪80年代,生活的匮乏,精神文化的初步开放,使得图书的销售变成了限购模式。而像窦文涛,蒋方舟等的现当代的文学创作者,在《圆桌派》等谈话类节目上说,“我们是沦为文青,因为我们是靠文学这种产物来生存的。”它是因某种社会原因而塑造成的。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文青滋生蔓延

文青意识的流散,滋生出来“穷游”等意识形态转化的行为。然而艺术具有修饰性,“穷游”其实是有一定的危害性的。曾有一则新闻报道,两个女生结伴去西藏,路上想要搭车而行。

傍晚时分,魔鬼之手伸了上来。

但相比更多的意识形态来说,文青是无害的,只是交流心得,诗词歌赋,无伤大雅。

民谣突然冒出来

我们大多数人是喜欢民谣的。

“很多人来了又走,都不足挂齿,只有你不同,不必修饰”--谢春花《还想听你的故事》

“你的眼睛实在太美丽,我无法忘记,在每个夜里”--新裤子《我不想失去你》

“在这个时代我要去哪里,实现我自己”--耳光乐队《鸿鹄志》

民谣歌曲常常会伸进我们的心坎里,曲调相对符合大众心理。抒发了我们的情感也表现了对当下社会物欲的不满。

在这个时代里大多数人是渴望标新立异的,希望撕掉标签,解除刻板印象的。而文人是有性子的,他们对于生活是有更多的见解的,对生活有更多的诉求。

在我看来,无论是民谣,还是亨利·米勒的性描写,都表现出了时下人们最想表达而又难以表达的欲望。所以,无论你是真文青还是披上文青的壳子做一个“伪文青”,其实都是值得发扬的,这个世界本应就该对于内容有不同的认识。

与此同时,也在说明,我们慢慢开始将赤裸裸的自己贴近文学化,并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我们越来越关注浮华世界下的东西了,并跟跟随着这个时代的潮流不断翻涌。

文青的梦想还留在原地。

找得到和找不到的都在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