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街与共和

骂街与共和

“骂”是分层次的,不能把骂人统统的分为一类给以道德批判。人性里的“骂”,我们不能避免,因为他不会脏而杜绝,也得承认人的性格,知识是也因人而异的,如果把人性里的骂和文章里骂不区分,这就等于泛道德化。

另外“骂”也谈不上变态,本来就是人性里情绪的堆积物。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活的阳春白雪,毕竟还有很多的下里巴人。骂的好看是可以欣赏的,指桑骂槐是恶毒的技巧,嬉笑怒骂也不失为是一种性情,想想武则天看到骆宾王的缴文,哎呀,骂的太有文采了。骂有层次和境界,骂的不好看,浪费别人的时间,也糟蹋了笔墨纸砚。涉及情感还可以打情骂俏,泼妇骂街在围观者看来也是一处风景。

歪曲事实的骂,那是阴险,这是挖坑等着埋人;符合事实的骂,只不过是性格比较粗野,有道“是话糙理不糙”;还是一种骂就是表态,宣判,凡与自己心思不符者皆刻脏言秽语,既无口才又无逻辑,这单纯的骂街了。

有时我们会说某人的行为“该骂”,有时我们还会说某人的言行“找骂”,不论如何,“为什么该”才是关键,“骂”最多算是道德的审判,不论鬼手的文章,还是大王的博文,虽然语多负气,易至偏激,只要重在逻辑,最后还是看能不能说出自己的道理。

我可以理解“话糙理不糙”,但是绝不赞同单纯的骂街。你可以说你懒得解释,但是人和人的沟通和争论,起码得有一些规矩可寻,这才能让沟通和争论继续下去。虽然不能获得真理,起码相互在理据上,给彼此打打逻辑补丁。

“共和”一词,从周召共和来看,一种利益博弈的共同体,共和就是周璇不同的力量达到某种稳定的状态。后来还有五族共和,大家彼此间有一些妥协的合作方式。如果网络沟通没有一定的规矩,骂街者就会任由性情肆意下去,恐怕观点的博弈,最后变成了立场的语言圣战,鲁迅老人家说,“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

刚毕业那时候,喜好口舌之辩,往往理据的博弈,最后成了为辩论而辩论,不是对方沉不住气,骂街。就是自己沉不住,开始骂街,更有甚者还有约架的冲动。后来渐渐发现,这是一种浪费时间的争论方式。如果把两人的争论放大,这不就是两党的博弈吗?在万人瞩目的主席台上,恐怕优雅的姿态,文明的底线才能获得选票。姿态是决定观点向左的共和基础,文明是尊重彼此人格的礼貌涵养。

北宋曾经有两个宰相,一个是保守派司马光,一个是改革派王安石。王安石大权在握,并没有对司马光釜底抽薪,全面批判;风水轮流转,王安石被罢了官,司马光也没有落井下石。彼此可以捍卫自己的理念,也得有处理分歧的姿态,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尊重你的人格。

这种姿态不是那种善人化、高士化,雅士化,老好人类,本着“下守底线不骂街,上不封顶不媚上”的态度。待争论升级后,观察对方有些情绪激动时候,既然表达观点,无法得到共识,得有一种化解矛盾的妥协方式。如果这些都没有,那些进步人士张口“宪政”,闭口“民主”仅仅是观念上承认,素质上许多很人欠缺。每一个掐架,每一个撕逼,每一个争论,都是考验每个国民有没有获得“共和”的能力。

共和之道,就在这语言的嬉戏中,不是百家争鸣,就是万马齐喑。观点不“共和”,也会走向语言“专制”里。

2016年9月14日星期三

你可能感兴趣的:(骂街与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