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土重来未可知——《鸣梁海战》的启示

【剧情简介】
1597年的朝鲜王朝危机四伏,朝鲜海军主力随着大将李舜臣(崔岷植 饰)被贬而遭受巨大打击,军纪溃散,只剩12艘战船。当时肆意扩张的日本丰臣秀吉政权伺机派出330艘战船,浩浩荡荡,势如破竹,直逼朝鲜边境。危急关头,李舜臣力排众议,号召决一死战。 决战开始,李舜臣身先士卒,死守血岛,凭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诱敌深入的战略部署,利用鸣梁海峡的地理和水文特点,经过艰苦决绝的浴血奋战,成功击溃日军先遣。最终军民协力,重创日本舰队,创造了世界海战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在军心涣散,取胜几乎无望的形势下,李舜臣是如何行动,扭转战局,并最终打赢这场逆袭战的呢?

一、重振军心,避免不战而溃

面对悬殊的实力对比(1:30),战斗还未打响,朝鲜水师人人自危,投降讲和的主张甚嚣尘上,逃兵日益增多,军心几近崩溃。当此情形下,李舜臣首先面对的不是拿出御敌方案,而是如何重振军心,鼓舞士气,不至于让队伍不战而溃,分崩离析。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李舜臣主要采取了如下举措:

誓不退缩,坚持迎战主张。在众将对战争形势极度悲观之际,作为领军主帅,李舜臣哪怕表现出丝毫的犹豫、退缩,都将直接导致整个队伍的溃散。所以,纵使主和派如何陈述形势不利,尽管自己对这场战争也毫无胜算,李舜臣都丝毫没有动摇主战决定。这种临危不惧、誓不退缩的坚定信念,对稳定军心,赢得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整肃军纪,严惩叛逃将士。对主和派和叛逃者的态度最能体现主帅之于战争的态度。面对主和派的汹汹陈辞,李舜臣丝毫不为所动。不仅如此,而且在抓到叛逃者之后,还当众亲手执行斩首,在战前最危急时刻,以行动宣誓了主战的坚定态度,重新整肃了面临溃散的军纪,以纪律的至高威严慑服了人心。所谓兵败如山倒,反过来想,此时,李舜臣如果表现出任何的儿女情长,都将是致命的考验。

破釜沉舟,号召背水一战。祸不单行,本就无势可依,可偏偏在开战前夕,朝鲜水师最倚重的“龟船”被日军偷袭焚毁,军心再次动摇,就连最初和李舜臣站在一起坚持主战的将领也转变态度,联合请命,弃战主和。眼看就成了孤家寡人,李舜臣拼死抵抗的信念依然岿然不动。在召集全军将领之后,他命人焚毁行军营房,自决退路,粉碎任何苟且求和的幻想,以“勇者生,畏者死”的英雄气概,号召全军将士决一死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之举,将朝鲜水师畏惧战败的恐惧转化为了冒死拼搏的巨大勇气。

二、巧借水势,赢取局部性胜利

仅仅靠严肃军纪就能慑服人心,取得胜利吗?仅仅靠一番激动人心的战前动员就能重振旗鼓,收服众人吗?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在人心企稳之后,最关键的任务发生转变。

虽然求和弃战的声音被暂时压制,但在此时,部下并未看到成功取胜的希望,所以,大部分军官也仅仅选择暂不叛逃,而在一旁静静观望。后续战局如稍有不利,他们时刻准备弃船而逃。也就不奇怪,在迎战日军先锋之际,只有李舜臣督帅的一艘船只孤军奋战,其他十一只战船置之不顾,远远观战。

如何让观望者加入战斗?“智者之虑,必杂乎利害”——在这时,民族大义、兄弟情义、乃至军法军纪,在生死攸关之际都失去了约束力,道德说教的功效已经微乎其微。对此,再进行所谓动员抑或恐吓,不仅于事无补,甚至会起反作用。——观望者最需要的,是看到哪怕星星一点扭转战局的希望;李舜臣最需要的,是赢得——哪怕是局部暂时赢得一场扭转乾坤的关键性战役。

所以,当务之急已变为尽快拿出应对之策,不然刚刚稳定的军心极易再次崩溃。

李舜臣深谙此道。在稳定军心的同时,他一边派人维修战船,清点士兵,探报敌情;一边踏勘地形水文,研究迎敌之策,寻找逆袭机会。

在何处以何阵势对抗敌人?激流变幻的鸣梁海峡给了李舜臣天时地利。根据鸣梁海峡的水文特点,利用日军素来对他威名的畏惧,巧设水上空城计,诱敌深入。日军主力本就不愿行此险道,又素畏李舜臣之名,与其交战未尝一胜,疑其布阵埋伏,遂逡巡不前。只有“海贼王”心高气傲,又报仇心切,贸然出击。李舜臣把握战机,将船退避湍流之后,诱敌驶入激流漩涡,巧借水势,竟独力将一整支日军先锋歼灭。

相对于300多艘的日军主力,这场战斗勉强算作小小的局部胜利,但却极大地激发了众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气,也让观望者看到了奋死一博的价值,唤醒了他们同仇敌忾、加入战斗的决心。在此层面而论,此役不可不谓扭转战局之关键。

三、身先士卒,激发全军士气

要打赢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高昂的士气是决定性条件。士气高涨,则一人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可以以一抵多,创造战场上的奇迹;士气低落,则如破堤危墙,经不起风雨激流的吹打冲击。

所以,即便李舜臣有再好的方案计谋,如果朝鲜将士没有决一死战的勇气、视死如归的决心,什么样的妙计也都将是梦幻泡影。

士气如病毒,如空气,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染,会在团队里面弥漫,而一军之统帅是决定其高低的关键。正所谓:“三军之势,莫重于帅”。在战场上,领军统帅的榜样作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统帅的身先士卒,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命令,一声最高亢的冲锋号,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一种对部下的极大激励。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作为一名历经无数次战斗洗礼的领军将领,李舜臣岂不知此间道理。所以,当属下其他十一只战船列队远远观望之时,他并没有急于派人摇旗求援,而是选择身先士卒,冲到一线,与部下并肩奋战,带头杀敌,誓同生死,以自己的胆略、勇气、信念,去感召那些观望者,以染红献血的战袍和命悬一线的身家性命去博取生机。

在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正是李舜臣的坚定沉着、英勇无畏、率先垂范,将誓死报国的信念、无坚不摧的斗志、气冲霄汉的气概,最直接地传递给了部下,成为朝鲜水师同仇敌忾的巨大精神力量。“帅有死之心,士无生之气”。统帅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士兵岂能做个孬种?

士气一旦激起,剩下的就交给部下齐心协力,交给命数和运气了。(完)

视频截图

你可能感兴趣的:(卷土重来未可知——《鸣梁海战》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