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有一个从小就认识的朋友,大家叫她赵二小姐。
赵二小姐是个特别纠结的人,总觉得现在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
她的口头禅是如果当初……我现在肯定早就……
似乎赵二小姐在我认识她的这么多年里,已经错过了几十次改变人生的重要节点。
她听说高中同学张三,当初违背父母意愿坚持读了服装设计系,至今已是小有名气的设计师的时候,她的悔恨会加重。
她听说当年追求过她,被她拒绝的音乐小王子,如今事业家庭双丰收,成就不知道比她老公高到多少的时候,她的悔恨又会加重很多。
每当这种时候,她就会来找我倾诉。
她跟我仔细回忆人生的每一个细节,精密计算每一个选择的得失,并幻想如果当初做了另一个选择,今天的生活会不会更美满。直到她说服了自己,她的选择并没有带来太多损失,她才会从充满悔恨的世界里走出来,开始短暂的享受生活。
2
也许很多人都曾有过赵二小姐的烦恼,苦恼过当下的生活不是自己所喜欢的样子,幻想如果当初做了另一种选择,今天的一切都会不同。
如果当初考大学的时候,我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学电影而不是工商管理,我现在可能是个小有名气的导演了吧。
如果当初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没有因为异地的原因跟女朋友分手,我也不会在后来的那么多年里寻寻觅觅了吧。
如果当初找工作的时候,我没有那么轻易的屈服于现实的压力随便找了一份自己并不是特别期待的工作,现在一定在从事着我热爱的工作吧。
如果……
我们总是以为如果有“如果”,一切都会不一样。但现实从来不会给我们答案,因为一旦我们顺着命运的小径分叉的花园越走越深,就有可能离预设的航道越来越远,但也有可能,所有的道路殊途同归。
3
好吧,关于选择与命运这样沉重的命题不是今天我要谈论的重点。我想说的是,当我们面对两难选择的时候,怎样做更正确的抉择。
关注这个问题,因为我也是个挺纠结的人,常常在面临两难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办,而且就算我做出了选择,被我放弃的另一种可能性也总在某个角落准备诱惑我,让我忍不住要去想,如果当初那样,现在会怎么样?
最近的阅读,让我接触到一种比较好的看待这个问题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博弈论的思路逆向推理。(文科狗请自动忽略这几个词!!)
比如某个即将大学毕业的应届生在大学是学工商管理的,将来有可能从事管理咨询行业,但是拍电影才是他真正的爱好。这时候他应该怎么选择职业呢?大部分人的选择是权衡一下他是不是足够爱电影,爱到愿意承担风险,放弃眼前的大好工作的程度。但是按照博弈论的理论,这个思路跑偏了。答案其实取决于在这些职业里,他和竞争对手之间的较量。
选择工作就像去邮局排队,大家都愿意排那个最短的队伍,但其实所有队伍是一样长的,因为如果有哪个队伍明显短一点快一点,人们早就排过去了。现在假设出现了一支特别长的队伍,比其它队伍长一倍。从人的理性选择来说,是不可能出现这个窗口的,唯一的可能是这个队伍的女柜员长得很漂亮,大家为了赏心悦目,宁可牺牲快捷服务也要去看一看。如果这位同学也来邮局排队,也觉得这个女柜员很漂亮。
那什么情况下,他为了看这个女柜员而排长队才是值得的?答案就是,如果他比其他排队的人更喜欢这个女孩的话,他才值得这么干。有了这个类比,再回到他的职业抉择,所有工作和邮局排队是一样的。选择咨询行业还是电影行业,所要考虑的不是自己喜不喜欢电影,而是相对于其他那些拿着底薪,没有假日,没什么机会,心里还有抱负的电影制作人,这位同学是不是比他们更喜欢这份工作?如果他觉得自己不比他们更喜欢电影,那么就应该老实本分的做好管理咨询工作。
4
这种思维方式给我的启发,就是让我跳出了那种太沉溺于自己愿望与感受,而不去关注现实世界的思维怪圈。让我明白,当考虑要不要做一件事的时候,我其实在跟同样对这件事充满兴趣的很多人在竞争。而那些能够得偿所愿的人,往往因为他们愿意付出比别人更大的代价。
巴菲特曾说,每个投资人都应该假设自己手中只有一张可以打个20个的投资决策卡,每作一次投资就在卡片上打一个洞,用完为止。
这句话说明两个事情:第一,每个人在自己一生中,都一定会拥有几次大的机会,让你从此不一样。
第二,这种机会是有限的,如果没有选择好,其实这辈子就是这样了,基本没有翻盘的可能。
人生真正进行重大选择的机会并不多。但愿你在下一次选择的时候,好好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