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货》时

今年过年很早,1月份就到新年了。从2013年开始,三联就推出了年货专刊,从那一年开始,我对过年又生出了一丝期待。原本过年之于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假期中的懒觉,但是放假前繁琐的工作实在是让我生不如死。年货专刊推出在过年前的两三周,算是一根小小的救命稻草,让我不至于被工作吞掉。

又到《年货》时_第1张图片

到现在,年货专刊已经出了四期,主题虽然都是年货,但是给人的感觉确实大大的不同。

从我个人来讲,我最喜欢第一期。

又到《年货》时_第2张图片

第一期中的故事,嗯,2013年的年货专刊,好些文章都可以称之为故事。笔者娓娓道来,写下他们记忆中的新年,以及新年中各式各样的美食,文字中,充满了家常的味道,奶奶的一品锅,天目山的老鸭煲,东北农家的白肉血肠,没有什么太奢侈的东西,至多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讲究。虽然也有苏州的秃黄油,香港的海味行这些日常少见,十分贵价的食材,但是整个专刊,真是弥漫着厚厚的人情味,精心准备的食物的香气似乎都能从字里行间飘散到鼻端。事实上,我也确实是流着口水看完的。虽然我厨艺不精,现在仍停留在不糊锅能做熟的水平,但是不妨碍我用想象力来给自己呈上一桌饕餮盛宴啊!

年货专刊的开门红,第二年自然要再接再厉。

又到《年货》时_第3张图片

2014年的第二期,有外婆的麻心汤圆,陕北的糜子油馍馍,也有我们山西的合碗子,看得出三联很是用心在做年货专刊,相比于第一期,地域更为广阔,描写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年货风俗,其中食物的描写也是活色生香,但我读来,却总是觉得少了一点什么。两期对比着看,第一期中,更多的故事都是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付诸于文字,第二期更多的是到处走访采写的结果。深度与广度,有时是不能兼顾的。第二期的广度远远大于第一期,深度的描写就略微逊色。文章看起来不再是温暖的故事,而是记者从第三方的角度看食物制作者的生活,加进去很多当地的典故,食物的制作过程以及相关的轶事。看起来更像是用文字表述的纪录片。

又到《年货》时_第4张图片

到了2015年的第三期,基本就是采访各地的名厨,名店,图片上的菜品一看就是饭店的出品,不再是自家锅灶的产物,制作过程自然也是精益求精,看着都是精致无比,唯一的问题就是不接地气儿。看起来倒更像是到各地旅游的深度美食指南。当然也有让我心有戚戚焉的故事,如儿时的芙蓉糖,异国他乡的中国年,挤在满篇满篇描写气势大厨的长文里,如同瘦瘦小小刚开始在家中学厨的姑娘,怯怯的赔着小心。

又到《年货》时_第5张图片

2016年的专刊,大概是自觉前三期已经写尽了中华美食,三联开始放眼世界。这下更不得了,不仅仅是大厨出场了,更是米其林餐厅的大厨,不仅仅有食物,典故,还加了很多异国的历史,就如同一个个菜系的编年史,间或点缀着精致摆盘的图片,美轮美奂,看去就如同巴黎高定秀场的礼服,美则美矣,我却无甚兴味,因为距离我等升斗小民太过遥远,看看就得了,礼服再美,看得多了也觉得千篇一律。所以这一期的年货专刊,我都没有细细读完,就塞在书架一隅,再也想不起来。

现在是自媒体的时代,三联自己的公众号也是开展的热热闹闹。又到一年年尾,虽然还是会好奇这次的年货专刊该是怎么个折腾法,但是也自觉可能再不会有初见的惊艳。果不然,上周末在公众号中看到一个推送,这次年货专刊要挑选五个读者和记者一起走访美食之地,五个地点也都在国外。感兴趣的读者可上传自己的简介,美食游记之类,还有优先条件:有直播经验更好。

本想着今年的年货专刊有了普通读者的参与,会不会就不是那种名媛范儿了,那种看一篇关于美食的文章还牵扯到家国历史的厚重感委实读来烧脑。可能会有更专注于食物与新年本身的描写吧。

不过看最后的结果,挑选的也是职业或是半职业的撰稿人,都算是小有名气。不知道是不是能给这次的专刊带来什么新鲜的气息。

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拭目以待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又到《年货》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