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文章内容是写深圳的一个话题地点——三和人才市场,日本的NHK电视台来这里拍摄了一部纪录片《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这里住着一群迷失堕落的年轻人,丧失了他们本该有的斗志,他们迷恋游戏,过着低配的生活。这些年人最经典话是“做一天,玩三天”,他们被称为“三和大神”。纪录片在最后提出,贫富差距让中国的年轻人失去了梦想,而今天我想从留守儿童的角度来聊聊这件事,聊聊是什么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这些城市隐族有一个相同的背景,那就是他们曾经都是留守儿童。影片中一个约40来岁的农民工说“村里只下老人和孩子,干得动活的全部出来打工了”,一位30岁来岁的妇女含着眼泪对拍摄者说“我大儿子吗,10个月就给了我父母带,我老二一岁2个月我就出来了”,这就是大部分农民工的真实写照。
随着第一代“打工者”慢慢老去,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大,部分孩子由于父母的陪伴缺失,祖父母缺乏教育意识,疏于管教导致孩子没有升学的机会。在农村也没有工作机会,于是他们追随父母的脚步来到城市求生存,沦为第二代“打工者”。然而这群第二代“打工者”却没有父母身上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大多意志力薄弱,怕苦,想要工作轻松来钱快,他们适应不了工厂长时间劳动的工作,于是他们选择了日结工作,“做一天,玩三天”,网吧成为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他们就这样活在了虚拟世界里,沉迷网络游戏,网络赌博,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逃避现实。
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迷失和自甘堕落?我认为主要原因在家庭教育上,第一他们的父母是农民阶层,农民阶层对这个工业社会的认知还是非常局限的,也就是其阶层局限性。第二他们父母的长期缺席,导致他们缺乏与父母的亲情链接,这失去了最重要的人生动力。还有在他们成长的每一个关键期都没有得到父母的帮助与支持,导致他们在性格和人格方面都容易出问题。
首先从阶层局限性的角度来说,农民阶层对这个工业社会认知的缺乏限制了他们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还有限制了他们选择,他们所知道的远不如精英阶层宽广和精深。这个因素容易让这些孩子流入社会底层!但这些并不是他们放弃奋斗和自甘堕落的直接原因。一个阶层的精神面貌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农村生活是怎样的一种精神面貌呢?我听我妈妈描述她以前在农村生活的状态,早上和上午早些把农活和家务干完,下午睡完午觉之后就是找来领居一起打牌,这种有些懒散的安逸自足状态是不是很怡然自得?农民是靠天吃饭,所以他们不需要太多的自我能动性,这个特点在中国农业社会几千年的流传下来,已经像基因一样住在了农民的身体里。无疑这些留守儿童在与祖辈相处中会受这样的精神面貌影响,如果再加上一些溺爱因素结果会怎样呢?这群孩子会天然的懒散,喜好安逸容易满足,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三和大神”们为何能够忍受15元一夜的住宿,吃几块钱的挂面的生活了。
英国BBC早些年拍摄的《56UP》是从阶级的角度给人们讲述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1964年,格拉那达电视公司拍摄了一群七岁的英国小孩,并且打算每隔七年拍摄一次,每次拍摄持续七天,从7up,14up...最终以56up作为结尾。描述这群英国小孩的梦想,追求。影片的末尾有一句这样的话,“看到一个孩子7岁的样子,就能刻画他长大后的样子,这仿佛是英国的未来”。在这部电影中人们不难发现,一个阶层的精神面貌和优良品质,甚至是习惯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的影响。无疑精英阶层的父母会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把自律,持之以恒终身学习等优良品质传给孩子,孩子们甚至不用特意去学习。这只是一些优良传统。而中国的这些留守儿童可能即使父母在身边都不可能获得那些优良品质。
阶层是我们不能改变的因素,但是有效陪伴却是我们可以给予孩子的人生礼物。父母的陪伴缺失导致孩子的归属感方面出现问题,他们可能会认为父母不爱我,不要我了。部分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导致亲情链接不佳,这使他们得不到来自亲情的人生动力,对父母也缺少一份责任感。《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里的宋春江与父母断了联系,他不想让父母知道他在过这样的生活,他说“妈妈叫我回去,可以做饭给我吃,可是我回不去了”。如果他与妈妈有爱的链接,他可能就不会认为网络虚拟世界要比妈妈更温暖,他会因为想到将来要赡养父母而振作起来。
为什么留守儿童容易出现问题呢?我认为父母的陪伴缺失导致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特别是那些不满3岁就成为留守儿童的孩子。0~3岁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此时父母的守护是特别重要的。安全感没有建立起来的孩子容易自卑,胆小,内向……而这些性格特征都会给他们未来的成长带来很多问题。《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中东东找了一家奶茶店的新工作,当问他为什么觉得这里比工厂好,他回答因为这里是日结,如果发现老板不好可以及时走,这样做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从这简单的回答中可以看见东东内心特别没有安全感,他随时需要自我保护,老是想着老板可能不好,自我保护的方式也就只有“走”这种逃避的处理方式。他的不安全感致使他选择了这种大神的生活方式。
同样是因为父母的陪伴缺失,许多孩子在三观建立的关键期没有得到父母的指导,导致这些孩子长大后三观不健全。中国有一句老话,“3岁看大,7岁看老”。7岁以前是孩子三观建立关键的时期,留守儿童如果在这段时间没有父母的引导,很可能未来就会有诸多隐患,一个人的三观几乎就决定了他的人生。《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里的宋春江网贷2万用于玩游戏和生活,他一开始的目的就是骗贷。还100元卖掉自己的身份证,这种无视信用和放弃公民权益的行为就是他做的价值选择。
还有因为父母的陪伴缺失,许多孩子在学业上有问题得不到家长的帮助。当他们遇到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问题,又或者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时,如果此时得不到父母的帮助与指导,他们的学习成绩会好吗?他们可能最后成为了被放弃的那群人。父母远在外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他们的成长中,他们始终是孤独的,非常的无助,很多孩子开始选择逃避,开始沉迷网络,现实中得不到的他们都可以从虚拟世界里得到,对于他们来说,那个虚拟世界更温暖,更快乐。
所以我认为,孩子出生的阶层和父母的陪伴深深影响了孩子的未来,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如果想要孩子未来发展得好,首先自己就该努力奋斗,挣脱自己的阶层,给孩子换一个环境。注意,我说得不仅仅是经济上,更多的是认知层。你可以经济上一般,但是知识文化上要努力精进,跟上这个时代的认知。千万不要认为自己老了,不需要再学习新东西了,这个观点会断送不仅仅是你自己,你的孩子也会深受其影响。还有父母陪伴的重要性相信大家也有一定认知了。
当然,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会出问题,努力的孩子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改变命运。他们凭借自身的信念,克服很多困难,自控自律,在学习上艰苦奋斗。《56UP》里也有2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冲破了自己的阶级。而中国的社会阶层并没有固化,也没有阶级。穷人目前还是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跨越阶层的。并且目前的中国教育资源还是相对公平的,我们应该觉得庆幸。另外互联网对教育的革新也使得社会教育空前繁荣,我们每个人拥有了更多机会。
我前几年还在一个服装公司上班(深圳),身边的年长一些的同事也是来自外地的务工人员,而他们的孩子就是留守儿童,从与他们的交谈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在子女教育,特别是与孩子亲情上的诸多问题,还有更多的无奈。而那个时候我的宝宝一岁,也放在老家跟着爷爷奶奶,那个时候我已经接触到了家庭教育并且开始学习,半年内我辞掉了工作回家陪孩子,感谢这个机缘,让我及时止损。
看到这里在外务工的父母,你是否足够重视这个问题,你们是否早已停止学习新事物,或者还有孩子留在老家?如果有时间,去下载一些知识软件学学当今的新生事物,听听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生活条件允许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或者回到孩子身边,给他们充足的守护与陪伴。其实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玩具和漂亮的衣服或者好吃的零食,他们最想要的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
看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欢迎在留言栏留下你的想法,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同时也欢迎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