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天-艺术史入门28天计划

* Ernst Hans Gombrich的艺术史入门教科书,从慕名买来到束之高阁有一年多的时间了。最近看一个姐姐朋友传播的POA行动力理论,即Power of Action,行动力=(P*A)/O。逻辑是,当我们有了明确的O (目标),我们就能吸引志同道合的P (伙伴),志同道合的P跟我们一起想出最有效的A(方法),而好的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强化/推动我们的O,从而实现从痛到梦的转化。跃跃欲试,不如以学习这本书为契机试试看。一直像星星之火的对艺术的小兴趣,在我这里,能成燎原之势,还是只是叶公好龙,我自己也很期待。

第一天:导论及第一章

什么是艺术?艺术最重要的是“正确”吗?如何摆脱一知半解的自命不凡?艺术的源头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艺术是主观的。书里的说法是,“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那评判艺术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想到最近看的《疯狂经济学》,似乎现当代艺术的价值是收藏家、艺术评论家、画商、拍卖公司等多方利益相关方博弈的结果,其中还要加上些无法用理性解释的偶然因素。贡布里希目前也还没给出方向性的答案,但至少解答了我的一点疑问,即使没有一二三四的标准,费这么大劲去学习和欣赏艺术(比如要去了解艺术史,包括建筑史、绘画史和雕塑史,画家的绘画表现手法和作画背景)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是为了“磨锐我们识别艺术作品特性的眼力,从而提高我们分辨细微差异的感受力。”

另外一点感同身受的,是我现在确实已经掉入了一知半解的陷阱,看到某幅作品或者某个艺术家,就用代表性标签来定义自己的感受,比如“印象派”、“野兽派”、修拉的色点、伦勃朗的明暗对照法什么的,同时还对此feel entitled,自觉懂很多。于是就忽略了很多细节,懒的自己观察和思考,不求甚解。

多数情况下,一知半解比完全无知要可怕得多。没了自命不凡,往往能从感受本身出发,看到惊喜的小角落,或是从艺术作品投射未曾见过的大世界。想到去青海玩儿的时候,当昆仑山以惊人的巍峨展开在眼前的时候,才知道早先看过的国画大师不是在大写意,而是实实在在的写实派啊。那时候全程都在“哇”的我,头一回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神奇,它让我看到真实存在在地球上某个角落的新世界。

同样的,我们也能从艺术作品中获得启发,产生新的视角,脱离艺术作品,看到旧世界的崭新之处。

“用崭新的眼光去观看一幅画,深入画中去探险发现,确是远为困难而又远为有益的工作。人们在这种旅行中,可能会带回什么收获,则是无法预料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1天-艺术史入门28天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