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负气辞职的时候正是我要中考的时候,那时候我的班主任是一个师大毕业的老姑娘,三十多岁了还独身,性情在旁人看有些古怪,不苟言笑,据听说是因为男朋友出国把她甩了,她自己家条件不好负担不起出国的费用,加上眼光又高,一直没有着落,后来就耽误下来了。
她人长得不漂亮但是很有内涵,虽然个人问题没解决但是工作很负责,课教得非常好,一讲课她在我眼里就风采照人,风姿翩翩,把本来单调的语言课变得丰富有趣,我那时候很崇拜她,英语也学得非常出色,对我后来当英语老师确实影响很大。
她特别喜欢我,觉得我虽然小但有书卷气,心胸开阔。她借给我很多自己买的杂志和名著看,给我讲大学生活和外面的世界。她的宿舍干净整洁绕有情致,用绿植和字画装点得很艺术。
下班后的时间她自己有条不紊的做家务,写教案批作业,看书听广播,给我展示了她自己独特的生活态度和作为女人的坚强独立宽容忍耐。
她床头放着座右铭: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她爱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孩子都那样耐心细致,从不歧视差生,她的为人做事多年以后仍然带给我很好的启示。
可惜我因为后来搬家转学走了,两地相距几百里,那时候没有发达的通讯,渐渐和老师同学都失去了联系,二十多年我一直没有机会回到辽中的母校去看望我曾经的老师和同学,这也成了我的遗憾之一。
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高中的重点班,高中建在城外很远,骑车还要半个小时,大部分学生都要住校,母亲给我买了一台旧自行车,可以来回走读。
我的高一班主任秦老师是中文系毕业的才子,非常浪漫潇洒,留着当时很时髦的郭富城三七分发式,我还记得他甩头发的样子,充满了刚毕业的大学生的朝气。每天早自习给我们讲一首经典的中外诗词,用他独特的草书写在黑板上,然后用标准的普通话抒情的朗诵。
好多女生迷上他,我也是粉丝之一,不过那时候我才15岁,和普遍大我两岁左右的其他同学比还是很单纯,不懂得男女情爱,即使偶尔收到暗示的情书也并不激动。
我满心都是对生活的好奇,有点书呆子,有点小淘气,喜欢唱歌画画长跑和踢毽子。也不懂得打扮,素面朝天,常穿妈妈改的旧衣服,在好多男生眼里一点也不懂风情,哈,想来那真是傻丫头一个。
母亲很高兴我上了高中,说我应该像个大人了。这时候爸爸在外地打电话来说找到一个更好的地方办工厂,适合经济发展,工资待遇还要高,让妈妈做好准备,母亲终究不放心父亲一个人在外,便赶紧张罗,也告诉我做好转学的准备。
这下子我不大情愿了,因为我喜欢这个地方,喜欢我的家,喜欢我的桃树和小屋,喜欢常去的书店和新建的电影院,喜欢我的学校和同学老师。
我舍不得离开这个刚刚融入的集体,我舍不得我的可爱的初中。我喜欢上高中骑车走过的大路和高中淳朴向上的校风,整齐干净的教室实验室,还有教室后面挺拔的白杨树和大操场,我第一次不喜欢这样老是搬家了。
我的高中生涯刚刚开始半年,又一次要转学了,而这次转到的地方是我和我们家噩梦的开始。八四年的元旦刚过,我跟随父亲来到这个小城考察,这个小城镇就是父亲口中会发展更好蒸蒸日上的地方,算来从第一次踏上这块地方到现在整整三十二年。
出了破败矮小的火车站,两边都是陈旧的房子,唯一的高处和亮点是一个新的二层小楼------新华书店。看起来是新盖的,位于热闹的十字路口,其余见到的都是平房。镇子里布满了各种小商店,街道狭窄而不规则,绿化也不好。
请父亲办厂的是镇里一个直辖的村委会,给我们提供的住房是一家张姓人家新盖的三间红瓦房,据说是给儿子准备结婚用的,但是我们要自己拿租金,家具也要自己买,这是什么优惠呢?
当时这里没有影剧院,没有体育场和图书馆,据说高中也在很远的城郊,但是听说师资薄弱条件很差,每年高考录取率特别低。难道这就是我将要继续读书的地方吗?第一印象使我就不喜欢这个地方。
满心怀疑加不情愿的我嘟着嘴跟着爸爸到当时的大队书记家,一个蛮大的院子,很长的走廊,进去以后像迷宫一样到了客厅。人家口头上是很热情,说请到了高人,暂时委屈一下,许诺会逐渐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最大的帮助,说孩子读书成绩这么好会推荐给重点班,工厂办起来以后会提供住房不用拿钱等等。
随后就陆续来了一些人高谈阔论,客厅里烟雾缭绕的,一群人又吃吃喝喝齐唱高调,互相吹捧,直觉氛围很不对味,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了。
我那时候一心想安稳的读书,考上新闻系当记者或者外语学院做翻译,辽中的城镇建设和文化氛围还是不错的,初中和高中也使我感到奋发向上的清新氛围,良好的成绩和人缘给了我很多快乐和自信。
而到这个地方来以后明显的就感到社会风气的浮躁,以至于渐渐更发觉文化氛围的缺乏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可当时天真幼稚的我受到父亲热烈的的鼓动,说这里是新兴工业区,国家会投资很多的,加上通火车,比起辽中城只有客运交通也发达些,教育一定会上去的。
父亲又说我的成绩一项向稳定,到了重点班也不会有什么影响,说高考之前争取把我的户口转回沈阳,这样我就不担心考大学的地区分数之差了。母亲自然是相信父亲的演说,糊里糊涂的就同意搬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