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自己唠嗑

昨晚,二哥在朋友圈转发了一段话:“我特别讨厌这种文化人:它们跑到北上广,坐在TOTO马桶上,对着Mac敲字描述他的故乡,控诉现代化撕裂人文传统,人心不古,今不如昔,满脸的痛心疾首。在他的认知里,故乡应当是一座在城里待烦了回去度假的仿古农家院;至于故乡的父老故旧,必须是一群保持着淳朴呆愣的NPC,专供他追忆清纯的少年时光。”

上午,跟同学走在宣武门附近的街上,遇到一件事使我一天都在惴惴不安。两位应该是工地上的工友,年龄可能在60岁以外,一辆工地上用来推砖块或者混凝土的小车,一人推着,一人蹲坐在狭窄的小车内不停的干呕,可能呕的厉害,推车的人不再继续走,停下四处张望着,两人之间也没有任何交流,眼神迷茫,可能等着小车上的工友稍微缓一下再继续前行。我俩站在街边看了好一会,其实我俩的心思都一样,想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去帮,怎样去帮。最终只是走上前去简单询问了一下,给他们指了一下方向而已。当离开时真的是感觉好心酸,也许他们就从附近过来,也许舍不得路费或者打不到出租车从很远的地方推过来,或许自己应该将他们直接领到门诊帮着他们办手续,因为能想象到他们在门诊大厅的茫然无助,但却胆怯了,感到无力。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脑中会将这两件事情缠绕在一起,我也不想去费劲巴拉的探讨社会问题。只是感到心里堵得慌,想找一个出口发泄或者倾诉出来,或者是对自己的良心挞伐谴责,求得片刻心安。

故乡的原本模样应该是怎样?如果真如这种文化人笔下那般,他们何苦忍受孤独病痛在这陌生疮痍之地讨挣生活。这种所谓文化人在故乡养育注目之下走了出去,在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眩晕下感到心烦意乱之时,不曾想过回馈生养他的水土,却自私地认为故乡人心不古、今不如昔,不能再满足它对少年时光的追忆,我只想说,少年时光你懂个屁。

故乡,是一个让你心如撕扯般疼痛的地方。那里有你的很多记忆,美好或者惨痛,那里有你的亲人伙伴,真诚或者狡黠,一切都是真实的存在,正是他的多面性使他的生命力强大持久。从一个村庄读懂一个国家,你可以去故乡追忆或者寻找记忆中的时光或是传统积淀的乡土文化,可以欣喜也可以失望,但不要主观的随意指责故乡的百姓,他们构成了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万千生态,有自己的生活观照与生存逻辑,当你都无法观照自己时哪来资格去评判断定他人。

我不认为我自己多么热爱故乡,在我的价值视界中,父母在的地方才是我的故乡,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如此。当我在谈论故乡时,只是因为那里有我的至亲,至于那个地方,因人才有情感,其它都是扯淡。

清明节,扫墓踏青、缅怀生命的日子,恁生这多感想,只想跟自己唠唠嗑。那时清明节一到可以做好多事情,其实更应该是寒食,烙好饼,煮一盆鸡蛋,炒一锅豆芽菜,老家差不多这时候的习俗,劈柳枝折松柏,放学扔下书包就带上风筝奔向田野,迎着风不停的跑、跳,直到风筝挂在遥远的天空,比着谁的更高,谁的更远,就那样盯着天空的风筝直到天黑。回家后吃几口饭有时倒头就呼呼大睡,可是当自己漫山遍野跑的时候却丝毫感觉不到累。每次跑出去的时候妈都会喊:要小心,不要只顾着抬头看天,也要低头看着地,小心不要掉水井里去!

那时总是觉得母亲的话多余,如今我们已成了那飘在天空的风筝,母亲成了那个一直抬着头望向天空的人,可那时我与风筝的距离就那三四十米的线长,一直在我的视线里。可是此刻这根线却是上千公里的距离。那时拿着玉米秸秆当甘蔗啃,总觉得味道不对却并不明白二者的不同。那时无知,却对一切都感到好奇,努力的想去弄明白一切,不停地追问,不停地用那张无知无辜的脸去寻找答案。此刻,觉得自己更加渺小更加无知,但总觉得好像少了那种追问一切的勇气,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走向了平庸,日子溜走,再也回不到从前。还是要努力追寻曾经的足迹,沿着它继续努力向前走。那时每天都伴着晨曦、踏着露水开始一天的生活,此刻更要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自己唠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