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拖延症吗?

《幸福课》一定会讲拖延症的,不过陈海贤讲的和以前看到和理解的不太一样。

小时候我们就背着“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让父母逼着赶快写作业、赶快做…… 长大了我们可以自己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了,慢慢的就真不想做应该做的事了,说自己得了拖延症,还是流行病,就有借口不做了。

拖延症是社会流行病,还真是,罗辑思维有一期谈拖延症,说有一本书提到70%-80%的人都有拖延症,罗胖说这简直是胡说八道,应该是100%的人都有拖延症。这只是从事物的不同方面讲这一现象。

不像有些书,讲了一大堆拖延症的危害,危言耸听的,让人觉得治不了了,是癌症了,干脆就叫懒癌吧。

陈老师是这样分析拖延症为什么流行的:

我们讨论拖延症时,其实经常是在讨论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作为心理问题的拖延症和作为社会现象的拖延症。

作为心理问题的拖延症伴随焦虑、抑郁、成瘾等严重心理问题让人难以呼吸,难以挣扎。

拖延症为什么是社会现象?

一是当前人人都有很多目标和欲望。时间成了完成目标的工具和资源。当我们没有“用好时间”时,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内疚和自责。

另一方面,社会分工经常逼迫我们做自己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当我们对这些事情产生本能的抗拒时,我们不会觉得是这些事情有问题,而会觉得是自己有问题。

还有些时候,事情是我们自己想做的,目标也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但目标实在太远,实现的过程又长,大脑和身体经常不听使唤,偷懒、溜号,于是拖延症就产生了。

所以,拖延症并不只是拖延着不做事那么简单,它背后有我们对生活的恐惧和渴望。

怎么就拖延了呢?

1.诱惑与拖延

我们身处一个极具诱惑的时代。在诱惑的重重包围之下,用于工作的意志力经常节节败退。网络更是让诱惑如虎添翼。如果说网络普及之前,人们尚有能力创造远离诱惑的工作环境的话,现在工作和娱乐的距离恐怕只有从Word切换到某个网页,抬头看屏幕和低头刷朋友圈的距离。

2.压力与拖延

决定一个任务是否有压力的,是我们与这个任务的关系。它是我们想做的吗?我们觉得这件事有意义吗?我们能自主地决定这件事的进程吗?我们能胜任这件事吗?如果这件事做砸了?假如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们想要的,任务再艰难,我们也愿意去面对挑战,并从这样的工作中找到成就感。但假如答案都不是我们想要的,任务再容易,我们也会觉得压力重重,并想要逃避和拖延。

3.完美主义与拖延

拖延症患者并不是没有上进心。他们中的很多人对自己都有很高的要求。有很多的完美主义者。虽然他们任务完成的不如人意,连自己都不太满意,工作的过程又是拖沓低效,但是他们对自己的期待很高,这正是完美主义的现象。

4.孤独与拖延

拖延症的患者经常陷入巨大的空虚当中,他们经常怀疑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甚至怀疑整个人生的意义。所以,他们需要到网游、酒精、感官刺激中去寻找存在感。

这样分析下来,比只用拖延症的人缺乏意志力说事,而拖延证又如此流行,要好理解多了。

拖延症患者常常是孤立的,并不觉得自己有人在乎,也不真的在乎别人。因此,当面临一个任务时,他们对拖延可能造成的对未来自己、他人的影响漠不关心。但这种孤立和冷漠的感觉让人很难忍确认自己的存在感。另一方面,孤独的人也很喜欢刷朋友圈、微博和社交网络,这既是他们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渴望和努力,也避免了他们与他人真实交往所带来的压力。这些微弱的联系缓解了他们的部分孤独,却把他们的时间截成了碎片,让他们更加拖延。

怎么办呢?

把我们从拖延的泥潭中拯救出来的,是爱。

你应该成为自己慈爱而坚定的“父母”。告诉自己,自己只是一个凡人。接纳自己的不足,爱自己。在拖延之后,用自我激励代替自我谴责,提醒自己能够做得更好。同时,不把上一次的拖延看作需要偿还的欠债,而把它看作一个结束。带着新的目标轻装上阵,重新出发。因为说到底,要把我们从拖延的泥潭中拯救出来,还靠爱啊。

自我管理的本质是自我谈判

改善拖延症很重要的一点,是处理和自己拧巴的关系。你不能对自己太苛刻,但也不能对自己太放松。既然不能谴责自己,不如我们学着跟自己谈谈。

如果你还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照亮你脚下的一点点路,那么就看脚下。走着走着,回过头,也许你会发现,哪怕只做你所能做的最小的事,做着做着,你也会发现,自己已经做了不少了。这也许是我们告别拖延症,最简单,也最有效的道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有拖延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