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艺之后,腾讯的人工智能也来了,它和百度有何不同?

绝艺之后,腾讯的人工智能也来了,它和百度有何不同?_第1张图片

AI in all

人工智能的口号喊了一年多,不论是大公司还是创业公司亦或是投资机构,都对它异常期待——在无数个路演PPT和商业计划书中,它被描绘成第四次工业革命、颠覆世界的下一代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之后的下一张船票,以至于无论是创业公司还是巨头,都主动或者被动,有意或者无意的往人工智能概念去靠拢——过去做输入法的,也开始说要做人工智能了,过去做出海工具的,也开始要做人工智能了,过去做杀毒的,也开始做人工智能了。

而在BAT三家里,百度对人工智能投入的力度最大,入局最早,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也是最多的,从商业形态分析,其实很好理解——百度的绝大部分收入是和搜索挂钩,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搜索的入口被淡化了——原本的流量入口,被手机分割为一个个独立的app,而每一个app又是一个个信息孤岛,这中间只有超级app和app的生态差距,搜索的重要性打了折扣,所以在PC-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个进化阶梯中,百度是最急于跨过的。

阿里的本质是电商,电商对于人工智能的需求并不大,它更在意数据和支付,因为这两项对于提高零售的频次和效率更为重要,因此我们看到阿里对于人工智能技术亦步亦趋的态度。

相比较而言,腾讯在人工智能上的布局更为低调和务实,虽然马化腾在神州IT领袖峰会上谦虚的表示“相比于百度,腾讯在人工智能上落后了一点。”但客套归客套,并不意味着腾讯的人工智能真的落后了,我们也能从腾讯的一些动作中看出一些端倪。

众所周知,腾讯的人工智能力不仅仅是概念性产品,而是体现在众多场景化的落地产品,也就是AI in All,大家都知道到可以比肩谷歌Alphago的人工智能围棋高手腾讯绝艺。

现在腾讯的人工智能又开始通过合作产品开始发力,这就是腾讯一直以来的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的方式,将自己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力开放出来,让更多合作伙伴来开发更多的产品,来让更多消费者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便利。

12月20日,798艺术园区,腾讯叮当联合叮咚以及京东众筹召开了一场发布,正式发布了咕咚×1MORE iBFree 2智能蓝牙心率运动耳机。这也是国内首款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耳机。

绝艺之后,腾讯的人工智能也来了,它和百度有何不同?_第2张图片

这个正在参与众筹的耳机,官方介绍是这样说的:采用“7mm钛金复合振膜动圈单元+单动铁单元结构”,万魔自主研发的动铁单元性能稳定,灵敏度高、低失真,确保声音细节纤毫毕现;7mm动圈单元采用四层音圈,结合软件腔体测算、膜态监测、音质分析等科学方法。

从数据来看,这款智能运动耳机自带4GB存储容量,支持AAC、FLAC、MP3格式,用户可自行传输喜爱的音乐。蓝牙连接后可待机70小时,满电状态下支持6小时通话、5小时蓝牙音乐播放、8小时本地音乐播放,并且无需携带手机。

相比硬件参数,这款耳机更大的卖点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在运动的时候,你可以对着耳机问,我现在的心率是多少,1MORE就会告诉你现在的心率,比如你对着耳机问,现在跑了多少公里,1MORE就会告诉你你跑了多少公里,还可以让耳机放一首运动时听的歌,这些都可以做到。

而这背后,都离不开腾讯人工智能语音助手,腾讯叮当的支持。

腾讯叮当的AI in All

腾讯叮当于今年五月份正式上线,作为一款AI语音助手,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腾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主力军地位。

相比于亚马逊在细分硬件上的嵌入,腾讯叮当似乎更希望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从现阶段来说,体现人工智能的技术,语音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和直观的交互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只有语音识别,还有很多领域的体现。

因此,腾讯叮当的打法,则更为务实和实用选择以场景进行切入,也更符合腾讯整体AI策略AI in All的打法。

比如这次的运动耳机

为什么要选择以不同场景进行切入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每一个场景对于语音,服务的具体需求都不一样,在目前现阶段技术储备还不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以具体场景对服务进行维度的区间的划分,比直接做一个大而全的人工智能语音助手,从服务体验上,要好的多。

我们举一个例子,其实语音助手重要的数据指标就两个,近场唤起距离和语音识别的准确率,现在大部分语音助手都能做到3M距离内唤起,但识别度的话,不同场景之间的要求的确非常大。

比如在运动状态下,准确度可能并不需要那么高,95%就足够了,但是在金融服务下,语音识别的准确率就必须要达到99%以上,还有像车载语音助手,距离很近,但环境非常嘈杂,加上部分用户的口音,会大大影响准确度,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从目前来看,“大一统”的解决方案并不是最优的,因为变量实在是太多了,反而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去匹配不同的需求,就好像再厉害的公路自行车,到了山地丛林也无计可施一样,最好的并不一定是最优的,根据场景去倒退用户需求,从而匹配给用户最佳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达到产品和用户体验的最佳。这其实是腾讯叮当的真实策略。

我们看到,除了这次发布的智能运动耳机之外,在群访中,腾讯MIG智能平台产品部副总经理陈谦还表示,正在拓展新的场景,比如车载,智能音箱,机器人等等,其实就是AI in All的体现。

二是碎片化的场景切换已经变成主流。碎片化这个不用解释,大家都理解,其实碎片化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频繁的场景切换。

我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我正在戴着耳机在健身房跑步,忽然来了一个电话,是让我去拿快递,我拿完快递,忽然想起快吃饭于是顺手叫了一个外卖,到家拆了快递,发现是一束花,于是开心的发了一个朋友圈。

这短短的几十分钟,就有5,6个场景的切换,每一个场景都代表了用户不同的需求,体验和预期,腾讯叮当想做的,其实就是在这个不同的场景中,通过赋能予合作伙伴的方式,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接受采访时,陈谦也表示,更看重用户能够在产品中更多的满足生活中的需求,因为用户的可穿戴设备是随身设备,能够覆盖很多用户未来的生活场景。

和智能硬件合作现在是人工智能公司主流的做法,因为能快速落地,但腾讯叮当想的是,如何在不同的场景下,提供针对性的特色服务,也算是腾讯和其他人工智能公司最大的不同。

除了围绕场景化之外,其实腾讯叮当也在尝试开放,比如腾讯叮当提供了开放性平台TVS和TSK,将消费者、智能硬件厂商和软件应用开发者整合为一。

最终的结果是,未来从音箱、机器人、电视和手机,到车内的智能车载系统,到户外的耳机、智能手表,腾讯叮当能在合作伙伴触及用户生活的每一个方方面面,能够默默体现自身的能力。让用户通过语音直接控制到生活里的方方面面,从关灯开空调的简单动作,再到订票翻译的复杂工作,应用到各个生活场景。

总结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大公司都在布局人工智能,但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是依靠自身的“惯性”去完成人工智能时代的延续,比如百度更强调自己的技术实力,而腾讯更加在于去中心化的赋能效应,因此我们也能看到,路线图之间的差异,在不久的未来,这些持不同理念的公司,或许会爆发更为激烈的竞争,但商业竞争的优美之处在于,消费者总会用脚去投票,那些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才会真正的历久弥新。

你可能感兴趣的:(绝艺之后,腾讯的人工智能也来了,它和百度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