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钟能做什么?——关于战拖的心理学

1分钟能做什么?——关于战拖的心理学_第1张图片

从题目看特别像如何利用闲散时间的管理丛书,比如告诉你可以背几个单词、读几页小说,从而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但事实上是美国作家、时间管理顾问杰夫·戴维森的战拖手册,全书有60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告诉你拖延并不是无药可治,号召你即刻行动起来,提供你随时可用的好办法,期待你最终能打造出一个更好的自己。

拖延,是当你必须要去完成一些工作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往后延迟。它其实是头脑的一种小把戏,很容易趋乐避苦,往往会借助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描述出一种幻觉:那就是我会去做的,但不是现在,等准备再充分一些,时机再成熟一些,时间再宽裕一些,状态再理想一些,当然我们也很轻易地就被打动和说服,后果当然是造成拖沓和效率低下。用到生活中,这种场景更是四处可见,混乱不堪的抽屉、毫无章法的资料、堆积如山的工作、追问不停的领导、日渐发福的身躯、渐失光泽的脸颊、油烟满墙的厨房、遍寻不着的衣柜,所有这一切都是某一种拖延又获得了胜利。

以前我会觉得以上种种毕竟带有义务性和强迫性,当你真心喜欢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不会拖延。但后来发现不能太笼统概括、随意廉价地使用“喜欢”这个概念,它背后蕴藏着几重含义:如果只是停留在娱乐欣赏的阶段,喜欢某事意味着消遣和放松,是在你主业完成后的奖励和精神补给;而如果把喜欢的事发展成主业乃至事业,它意味着责任、挑战和自律,因为成长是不断地脱离舒适区、安逸区乃至安全区,一头扎进浑身不适应、不舒畅、不好玩的荆棘区,这就像攻山头的游戏,你永远数不清还有多少山头要拿下,只是在偶然回望的时候才知道已经走过了多少,而能用到的、可以用到的就是不停地战拖。

杰夫·戴维森之所有提出60个办法,就是充分考虑到拖延在人群中、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常态和普遍,共分成六个部分,包含了培养心态、打造环境、扫除误区、承担责任、挑战任务和没有拖拉,每个部分含有10个小办法,但不论是从源头上了解、从思想上认识,还是从技巧上掌握、从意志上战胜,都不及从行动上落实。你也可以不用按照以上顺序,从全书中任意选取其中一两个或几个最感兴趣、最易操作的技巧,现学现用,即学即会,因为全书没有关于拖延的前生今世,直接从第一页进入第1个办法:门走不通,还有窗,一个办法一小节,多数一两页,最多不超多三五页,言简意赅,实用明了,操作性强,最后一页也就是第60个办法,学会了也就打造出你没有拖拉的新人生。

其实作者所要做的,就是时刻拉起头脑中战拖那根弦,拒绝鸵鸟心态,创造性的时间转移,学会分解和比较,即便是打扫书桌、整理资料、写下计划,也好过怨天尤人和无所事事。把问题贴出来,“进入视线”等于“进入头脑”,合理对待压力,相信人的很多潜力和成绩也是在“最后期限”这个杠杆下激发而成的。最重要的是即刻行动,我们用来想这件事的时间远远多于实际完成的时间,把所有的借口仍一边,开始工作,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只投入4分钟。4分钟之后,你就会面临停下来还是继续下去的选择。幸运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旦进入轨道,你就算想停也停不下来了。”接来下,也许你已经自然地做到保持专注,这时候要放弃对钟表的依赖,听从内心的工作节奏和韵律,减少不必要的休息和间隔,一次只完成一件事,如果是特别复杂或特别漫长的工作,能像戴维森建议的在完成全程的三分之二以后再停下就更完美了。

本书的第60个办法是“年龄说明不了什么”,在后记部分,作者引用了《生命之泉》的一段话:“到了这个年纪,我才真正成为了我自己,我花了几年时间,终于将遗失的碎片一一补齐,现在我可以用诚实和宽容来看待自己的人生,坦然地向前迎接未知的未来了。我再也不会滞留在过去的时光里,我感觉到了从来没有过的自由。”这也是我觉得全书最为感性的部分,正如萨奇·佩吉所说“如果你从不觉得自己老,那你又怎么会老呢?”是的,年龄既不是障碍也不是拦路石,而会升华为阅历和经验,我们战胜拖延,不是把自己打造成一台机器,而是为了克服懒惰,更好地完善自己,实现梦想,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一生的功课,一个没有拖拉的人生才能有空间来容纳更多美好的事物,而成功的机会也从不轻视晚来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1分钟能做什么?——关于战拖的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