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秦腔

                文 / 樱子

        自小生于秦地,长于秦地,对于秦人秦韵秦之声,那自然是再熟悉不过的。秦腔——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古老剧种,也从此就在我的心中扎根发芽。

        对于秦腔的认知,应该是在我四五岁时候就开始了。七十年代中期,对于地处西京城之南,浐河之滨的北方农村,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极度贫乏,每年春节的排戏,看戏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那时刚一入冬,村子里的年长老者,就开始在村子中央那座古老的戏楼里开始排戏了,被看重并参与排戏的人,在当时是一件十分光彩特别值得骄傲的事,因为它意味着排戏的人在整个冬天,就不用再整日没黑没明的下地干农活了。但是如果被看中了,你没有唱戏的天赋,又被清退回去,那却是一件丢脸的事。我记得邻居的一位姐姐,被退回去后,在家里是哭了好几天的。她的母亲为此是三番五次的去求情,但还是没办法,因为她的嗓音是生旦净末丑一样也唱不了的。不过在她母亲的一再央求下,她最后被安排跑龙套,在秦腔传统剧目《斩秦英》里当了一名站在西宫娘娘后面打銮驾的宫女,就那样在当时也是被好多女孩子所羡慕的。

追忆秦腔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那时候不像现在,农村的学校是在下午三点就放午学了,吃过午饭父母亲去上工,写完作业的二姐就会带我去看排戏。从那时起,小小年纪的我,就开始对秦腔着了迷。因为不是专业剧团,再加上当时村子里的人员和经费都比较紧张,所以秦腔的大剧目,整本戏是没办法排练的,只能排练一些经典的折子戏,如《游西湖》、《铡美案》、《五典坡》、《三击掌》、《花亭相会》、 .....

        那时候的农村,天好像黑的特别早,而且那时候的冬天,好像也比现在要冷很多。到达戏楼后,二姐是会和年龄相仿的女孩,或是在玩一种跳房子的游戏,或是在一起跳沙包,跳绳,踢毽子。唯有我是被那铿锵有力的锣鼓所震撼,被戏台上那一个个生旦净末丑的唱、念、做、打所深深吸引。从此,铁面无私的包青天,敢爱敢恨的李慧娘,苦守寒窑十八载的王宝钏,对感情执着忠贞的张梅英.......秦腔剧目里的人物形象,一个个就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秦腔剧目里的经典台词,也一句句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里,直到被姐姐拽着,拖着被冻得麻木的双腿,一步一回头,恋恋不舍的离去。

追忆秦腔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新年的钟声刚一敲过,从大年初一开始,辛劳了一年的父老乡亲,终于可以放下手中的农活,换上干净的衣裳,男人们叼起了旱烟袋,女人们放下了围裙,年轻的小伙子姑娘们,两人一帮三人一伙,有说有笑地走在通往古戏楼的乡村小路上。最高兴的要数我们小孩子了,你追我赶地在人流中穿梭。戏楼下早已经是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来晚的人们,有的站在凳子上,有的站在戏楼附近村民的土围墙上,更有年轻的小伙子,直接爬上就近的树衩上,大家都伸长了脖子,朝戏楼上观望。

        还有闻讯赶来的小商小贩,卖瓜子花生的,卖棉花糖的,吹糖人的,卖叮当的,卖油糕粽子的.....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哎嗨.....”随着一声浑厚响亮的慢板开场白,错落有致,铿锵有力的锣鼓声骤然响起,整个戏楼下顿时一片寂静,古老的秦音秦韵又一次弥漫在乡村的上空。或豪迈奔放,或凄凉哀婉,或如瀑布飞溅,铿锵有力,或如行云流水,温婉缠绵,或喜或忧,或怒或愁......台下台上,戏里戏外,人们都沉浸在古老的剧情和节日的气氛当中。这样的盛况一直持续到小年——正月十五。

追忆秦腔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今几十年已经过去了,我早已从一个农村的黄毛丫头,到读完书后离开了老家 ,直至现在的早已为人妻为人母,而老家的那座戏楼也早已不复存在了。但是小时候趴在父亲肩头,在寒冷的冬夜,观看秦腔的盛况,以如那古老的秦音,早已烙在了我的心里,此生此世永远也不会抹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追忆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