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意义-读《教养的迷思》

身为80一代的同龄人,已经步入生育和教养孩子的年纪。如何带孩子,也日渐成了圈子里最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曾听到过很有趣的一个说法是: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很生动形象了描绘了我们这一代人对教育下一代的焦虑和迷惘。的确,如果反思一下,我们从最初的原生家庭开始,到进入学校,再到步入社会,从未系统的学习过如何正确的爱,如何科学的养育下一代。而这却又恰恰是人生中头等重要的,并且反过来会深刻影响到我们自己人生的两件大事。

有多少人因为感情破裂,家庭关系的毁坏而导致了长期,甚至是一生的不幸?有多少人因为自己成长的阴影,而又继续影响着下一代的人生?我们没有经验,我们缺乏知识,而教育和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无法多次试错:无法通过调试实验参数,观察实验结果,换得经验值;无法简单的借用套路。孩子的成长不等待家长缓慢的进步,孩子的幸福承受不起家长无知的错误。孩子的人生,我们实验不起。

于是各类家庭宝典书籍、课程应运而生。我们以为看过书,上过课,便自动懂得了如何跟孩子相处,如何成功培养下一代。然而之所以称为现实,便是它永远和想象的不一样:听话的总是别人家的孩子。自己的努力总遭受各种挫败。社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更加焦虑。反射到家庭关系上,更是日渐的紧张和对抗。

《教养的迷思》,这本书的作者并非知名机构的教育大师,也非接触过千百万案例的专家学者,她仅是位自己带孩子的普通全职母亲。而她的最不普通之处,在于她肯主动的反思,敢于怀疑过去被认为是黄金不破定律的教育之法。

想想也是有道理的,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快速技术革命,生活的变化在以我们尚来不及应对的速度进行着。过去需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工业革命,放在今天,是几年甚至几个月就完成一次的技术生死迭代。更可怕的是,我们的观念可能还依依不舍的停留在旧时代。我们的教育理念还传承于过去几辈人保持的旧方法,旧态度:我们继承着父母从自己父母那里学来的经验,并把这些交给现在的子女,然后让他们去应对未来。但少有人去反思和质疑这种观念本身的落后。

作为家长,究竟应该把自己放在怎样的地位,置于各种角色?这个问题,将决定你如何处理内心中与自己的关系,与孩子的关系,与伴侣的关系,特别是发生冲突的时候。这个问题,也将决定你每日常中的言行,如何做决策,如何配置资源和精力,做到有重点,有取舍。这个问题,也决定着你的价值观。而价值观是最终,最能影响孩子一生的精神财富,并由他们将其代代传承下去。

《圣经》中教导我们要学会转变思路:孩子是上天的父所赐的祝福,是独立鲜活的生命,而不是某个人的附属。家长的任务是暂时的托管和教导。孩子最终会离开家庭,而家长也要最终向天父交差:报告自己完成任务的好坏程度。人若怀有谦卑和敬畏的心,便会更加郑重和审视自己作为家长的角色。

我没有列出书中具体的细节,因我认为,不应该机械的把任何一条教育之法当做金科玉律。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都是需要作为家长用心去体会;有区别,有针对性的对待的。每个经历过子女角色的人都懂得,陪伴大过说教,真实的体验和参与大过物质的奖励。孩子需要的不是你做到最好,做到最好是家长满足自己所提的要求。孩子更需要的是你人在那里、你的心在那里。

所以,珍惜并使用好现有的时机。时常在枕边读故事陪伴入睡,因为并非你所提供的知识能让他取得好成绩,而是因为你和他在当下,享受彼此相依的温度;参与他的活动和成长,因为并非他能为你争光添容,而是因为他的笑容为你带来最原始的满足与快乐。

于是当时光荏苒,终有一天我们不再拥有金钱与物质,我们不再相伴,甚至无法自由支配由于老迈而退化的肢体时,我们至少还有美好的回忆,作为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我想,用心去体会,去参与,真诚的面对与沟通,传承信念而不是物质。是与自己,与他人的相处之道,也是教育的真谛所在吧。

教育的意义-读《教养的迷思》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的意义-读《教养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