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每天你在网上花的时间是多少?
最近,一家英国研究机构对手机软件的使用情况开展了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每人每天平均使用手机竟达253次。这就意味着人们每天有2个多小时花在手机上,相当于他们一天清醒时间的1/10。在中国,估计人们使用手机的时间更长,是其2到3倍。
我做了身边10个人的抽样调查,发现他们平均每天使用的时长至少在3小时。一方面说自己忙得没时间,另一方面却有3小时花在手机上,这会不会让我们有点小震惊和小尴尬呢?
二、你还在用工业时代的方式,管理你在互联网时代的时间吗?
现在说到时间管理,很多人都会想到时间四象限——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等。但在今天这个时代,如果你的微信突然响了,你怎能判断这条信息是重要还是不重要呢?可能是你一个特别重要的客户发过来的,也可能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聊天。
我们谈时间管理,我们需要先明白世界的变化:
农业时代的时间流:天人合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工业时代的时间流:在同一时间同一个地点重复做同一件事;
互联网时代的时间流:永远在线,随时干扰;信息变多,阅读变浅。
我们谈时代的声音:
农业时代:心跳声
工业时代:马达声
互联网时代:交响乐
在这个充满变化的不确定时代,你很难区分和预测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三、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该需要3种能力:
1、碎片整合能力
在美剧《越狱》里,男主角米帅用整整一堵墙,把所有的线索都贴在墙上,男主就在那里看着这面线索墙,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往往突然间,“啊”的一声,解开谜题。最后他把所有的信息整合在一起,伪装成一个图画,纹在自己身上,带入了监狱。这就是从碎片到重新整合的一个过程。
现在,我们每天收集到的信息充斥着大脑,乱糟糟的,就像那堵贴满资料的墙,根本没法理清思路。你的大脑是乱的,做事情也一定是凌乱的。你也需要一种整合的能力。
所谓的整合就是找到碎片化信息直接的联系,形成系统框架,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你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发散思维,最后通过脑图、结构化思考整合成方案。思维导图就是一个不错的整合工具。
2、单线程到多线程能力
比尔·盖茨有一次到中国出席会议,需要利用这个机会谈很多重要项目的合作。比尔·盖茨租下酒店的一层楼,然后每一个项目的合作方安排进一个房间,比尔·盖茨就这样走进一间房,谈合作,走出来,休息一会再进另一间房,再谈合作。后来有人问为什么要这么安排?一间房轮流进来不好吗?比尔·盖茨说:“因为这些项目在我脑袋里也是放在不同‘房间’的。所以我并不会忙,心也不会乱,只不过时间不够用罢了。”
计算器与计算机的区别是:
计算器是单线程,一次只能计算一个,计算下一个要按C清零。
计算机是多线程,边计算、边听音乐、边下载美剧、边聊微信。
虽然计算机是多线程,但当前激活的窗口只有一个,我们可以在多个任务中切换,但仍然需要保持专注在手头的这个任务上。
多任务后台处理,单任务前台专注,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事件处理的第二项能力。
你可能没有很多房间,但你是不是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空间、地点、本子、表格等,来记录和专注不同的任务呢?
3、放空能力
在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越来越纠结,越来越难以做出决定?
比如说中午几个同事一块儿吃饭,总是有人问出一个特别尴尬的问题:“咱去哪吃?”
此时要不然是冷场,要不然就是各说各话,商量了30分钟还没决定下来,因为问题让大家都停留在思考的层面,想法太多,反而做不出决定。
下次你可以这么问:
“附近都有啥?感觉怎么样?那去哪家吃?”,
“就是它!走!”。
做决定其实是个内在的U型结构:信息-感受-思考-决定。
只有放松下来,我们才不会卡在头脑里——我们需要放空自己,让信息和感受进来,然后才启动思考程序。
放空自己,从思考的层面退回到信息和感受的层面。走在路上,去观察树叶、泥土、麻雀,去听吆喝声、聊天声,去感受微风、路人的表情、步伐……这就是退回到信息和感受的层面,你这样去做,会感觉到很舒服、放松,很多选项会蹦出来,很多直觉会逐渐出现,很多决定会越来越明确。
如果把人比作一台电脑,每个人都需要从单机版电脑进化成一台联机版电脑。这需要三种能力:磁盘碎片扫描、多线程处理能力、内存清理能力。
亲爱的朋友,碎片化的时代,你做好准备了吗?
����T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