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

在安娜应邀从彼得堡去莫斯科替出轨家庭女教师的哥哥做说客以挽救哥嫂婚姻和家庭的时候,她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一去却把她自己的家庭搞得一团糟,她也因此陷入了感情旋涡,以致于覆水难收,一场熊熊爱火导致她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后话)。

合上书本,安娜的一颦一笑,喜怒哀乐仍在眼前,我的心里却是深深的悲哀。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婚约不负爱?

奥布隆斯基(史提瓦)以及他所代表的贵族阶层,深谙上流社会的处世规则,"凭烙印,我能识别哪匹马儿是骏马;看眼色,我就知道哪个少年在钟情"他在污浊的交际圈左右逢源,甚至在他和以前的法国女家庭教师暧昧事件被妻子达丽娅(多丽)发现后,仍然是一幅漫不经心的嘴脸,仿佛他只是犯了全世界男人都会犯的错误!面对痛苦不堪的妻子,他又不想离婚,因为妻子的财产也是很可观的,而且他觉得妻子不应该和他计较,毕竟"妻子已经年老色衰、风韵消失、魅力无存"了。他在莫斯科政府机关里占着一个体面而又薪水丰厚的长官的官职,他的官职是通过妹妹安娜的丈夫阿列克谢.亚力山德罗维奇.卡列宁的关系谋得的。

阿列克谢.亚力山德罗维奇.卡列宁,政府高级官员,声名显赫,用史提瓦的话来说就是"举世闻名,出类拔萃,稍稍有点保守,但人很不错。"作者对这位主人公着墨不多,都是通过别人对他的恭敬程度以及他做事像时钟一样精准来从侧面烘托。他比安娜大二十多岁,他们有一个八岁的儿子。

安娜是美的化身,她集美貌、善良、高雅于一身,对家庭尽心尽力,对儿子爱意深沉,即使不总出去交际,但凡有她在的场合,她就是一颗璀灿的明珠,让周围的庸脂俗粉暗淡无色。她是上流社会交际圈里的一朵奇葩。这一切,看上去都那么美好。然而,这一切,都在她去莫斯科的火车上的一场邂逅改变了。

渥伦斯基,典型的花花公子,一个有钱的未婚军官。他风度翩翩、英俊潇洒,吸引了无数少女,"有意勾引,无意结婚"是为他量身定置的评价,在遇到安娜之前,他一直就是这么个角色。

"在车厢门口,渥伦斯基给一位正在走下来的夫人让路,凭着社交中人的眼力,瞥了一下这位夫人的风姿,就知道她是属于上流社会的。走进车厢的他突然感到非得再看她一眼,他转过身去看她,她也向他回过头来。在这短促的一瞥中,他发现她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从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红唇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里闪着,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从此再也无法忘记你的容颜。从此以后,只要有安娜出现在地方,总会看到渥伦斯基,他也因此成了贵妇人们说的"看,安娜的影子比她先到了"!

安娜很纠结,这种感情,是她和卡列宁之间从来没有过的,作为有夫之妇,她又不能对这份感情抱有任何幻想,渥伦斯基和吉娣才是大家看好的一对儿!然而,爱有时候是没有现由的。虽然安娜也曾犹豫过,但最终,她还是飞蛾扑火一般地为了她心中的爱情放弃了名声、地位,然而作为母亲,她深爱的儿子是她心中永远的痛。她那一句"除了你,我什么都没有了,请你记住这个。"为她的自杀埋下了伏笔。

当一个女人,把自己后半生的幸福完全寄托在一个男人身上的时候,她就已经彻底输了。在那样一个上流社会,虽然那些所谓的名流总干一些下流的勾当,但是安娜还是不被接纳和理解,在赛马场,渥伦斯基跌下马,看台上的安娜在惊失色的失态,让卡列宁很生气,勇敢的安娜把自己和渥伦斯基的事情告诉丈夫卡列宁并提出离婚请求,卡列宁却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有染,只是要求她"顾全面子,不失体统"。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让怀了情人孩子的安娜身心备受煎熬。她甚至怀疑渥伦斯基不再爱她,于是开始猜疑,要靠酒精吗啡麻醉自己。在一次以一次的争吵和猜疑后,安娜迎着呼啸而来的列车,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她的孩子,一个叫安亚的女孩,由卡列宁抚养。渥伦斯基上了战场

当列车辗过安娜轻盈美丽的身躯时,我的泪水已经模糊了双眼。为什么三个人的错,最后却要安娜以生命来买单?

在这沉重之外,幸好还有一缕春风,那便是列文和吉娣。看来上天自有安排,不让吉娣嫁给渥伦斯基是因为她值得拥有更好的。好事多磨,终于她走出了阴影收获了爱情,而列文,也一直深爱着她。由此可见,只要是遇见对的人,告别虚伪的上流社会,做个快乐的地主婆又何妨呢?

我们有时候要和生活握手言和,就像多丽那样爱那些伤害你的人,"爱那些恨您的人……"多丽腼腆地小声说。卡列宁说"爱那些恨您的人,却不能爱您所恨的人。各人有各人说不完的苦恼!"

是啊,没有谁的幸福值得羡慕!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