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瞎走心广告:致25岁还头脑混乱的你

最近朋友圈有一段热门视频,名字叫做《台湾走心广告:致25岁还一无是处的你》。

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摄制组找来了一些企业的负责人,要他们看几份匿名简历,来决定是否愿意录用这些人。这些负责人分别来自零售业、制药业、电子类等行业。

台湾瞎走心广告:致25岁还头脑混乱的你_第1张图片

后面的剧情,估计你闭着眼睛也能猜到。

这些经历并不漂亮,工作经历少、频繁跳槽、学历没有竞争力等等。

几轮下来,没有一个负责人愿意雇用任何一名匿名的求职者,因为单从简历来说,没有办法达到招聘者的要求。

台湾瞎走心广告:致25岁还头脑混乱的你_第2张图片

随后为了 “打脸”,当然要公布这些求职者的真实姓名。这其中有大导演李安,世界冠军面包师吴宝春,朋友的孩子,甚至是自己的孩子。

随后这些负责人,一改刚才严厉的态度,纷纷表示自己要求太严格,应该给这些人一些机会。

最后就是呼吁高管们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

台湾瞎走心广告:致25岁还头脑混乱的你_第3张图片

看着这个视频在朋友圈被大肆地转发,我特别想说两句,于是就有了这篇《台湾瞎走心广告:致25岁还头脑混乱的你》。

❶ 不要使用双重标准

说实话,看完了这个广告之后,我有一种特别强的冲动,也想拍一个 “走心” 的广告,名字就叫《走心广告:致创业X年还招不到员工的你》。

内容同样不复杂:找来几个大学应届毕业生,给他们几份匿名的企业介绍。

这些企业大部分工作强度极大,薪资待遇一般,老板脾气极坏,对员工大吼大叫,而且同期的竞争对手强大,一时半会儿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想必这些大学生,没有几个会对这些企业表示青睐。

等到他们发现这几个企业分别是初创时期的阿里巴巴,低潮期的苹果等现在的明星企业;而这些企业主就是马云,乔布斯等时代领袖的时候,估计他们也会一改刚才的态度,并且表示应该多给这些企业一些机会。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你不愿意给那些 “看起来” 不怎么样的企业一个机会,把简历投给他们,那你有什么资格要求企业给 “看起来” 不怎么样的你一个机会呢?这不就是双重标准吗?

说白了就是,我可以以貌取人,但是别人不可以。如果别人以貌取人,那就是偏见,那就是不公平。

求职和招聘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双方必将 “以貌取人”。

这里的 “貌” 可能是求职者的学历,工作经验,也可能是招聘企业的薪酬,福利待遇,是一个很合理的交换过程。

“以貌取人” 没什么问题,这是人性,是你不论承认与否都存在的人性;但是认为自己 “以貌取人” 没问题,别人这么做就是偏见,那就是双重标准。

25 岁的你,应该摒弃双重标准。

❷ 要学会尊重概率

我们先不说找工作,我们说找对象。

如果我再拍一个广告,叫做《走心广告:致25岁还没有男(女)朋友的你》。

用一样的套路,只不过把求职简历换成个人履历,然后找几个年轻时候一无是处,随后大器晚成的明星,比如大导演李安。

你会因为看了这则广告,而放开自己的择偶标准,给那些没车没房等着被老婆养的男人,或者性格很差脾气暴躁的女人一个机会吗?

我想大多数人不会。

不论是求职,招聘,还是找对象,都是有限资源下的概率最大化游戏。

台湾瞎走心广告:致25岁还头脑混乱的你_第4张图片

作为企业主,我当然希望给每个人一次机会,这样就有机会碰到简历不漂亮的天才;作为一个男生,我当然希望能和每个女生都接触,这样就有机会碰到我的真命天女。

但问题在于,招聘要消耗人力资本,找对象也要消耗时间资本,而它们都是有限的,所以注定不可能给每个人一个机会。

这个时候一个合理的逻辑就是,简历越漂亮,就越有可能胜任这份工作。

这不是偏见,这只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尊重概率的必然结果。

如果你真的希望,企业给每个人一次机会,那这种企业估计还没轮到你上岗,就已经倒闭了。

25 岁的你,应该学会尊重概率。

❸ 不要总是一概而论

视频的最后,当匿名者的身份被揭晓的时候,企业负责人纷纷表示,自己要求太高,应该给他们一次机会。

问题在于,一个制药的企业为什么要雇用李安,仅仅因为他后来成为了大导演吗?一个电子类的企业,为什么要雇一个未来的面包大师呢?

因为他们电影拍得好,面包做得好,所以他们就有资格进入一家制药企业或者电气企业吗?这是什么逻辑?

一个负责的企业,应该招聘合适的人,不论这个人在其他方面多么优秀,只要不符合我们公司的标准,就不应该招。这才是合理的逻辑。

如果一个制药企业真的聘用了李安,零售企业聘用了吴宝春,那他们还有多大可能成为将来的电影大导演和面包大师?

认为某方面的成功人士,在各个方面都优秀,是我们经常犯的 “一概而论” 的毛病。

实际上,大多数情况恰恰相反。

一个在某方面特别突出的人,有可能在其他方面非常平庸,甚至在其他方面非常恶劣。

就如同你不会让马云给你看病,也不会让俞敏洪帮你装修房子,如果一个人不适合某个岗位,不论 TA 是谁都应该被拒绝。

25 岁的你,应该杜绝一概而论。

▲  ▲  ▲

这个视频让我最讨厌的一点就是,它在开场的时候说:为了公平起见,求职者全被匿名。

等到真名揭晓,“打脸” 过后,又问:你还会这样看这样的一份简历吗?

并且在结尾很煽情地总结到:

没有了偏见,留给他们的就是无限。

什么是公平?

就是不论你的性别,年龄,贫富,种族,只要你能力足够,我就愿意聘用你。

什么是偏见?

就是因为你是名人,你是我朋友的孩子,你是我的亲戚,所以我对你降低标准,所以我更愿意聘用你。

一个号召公平,给每个年轻人一个机会的视频,怎么可以用这种方式结尾呢?

实际上,这些应聘者最后如果得到了这份工作,并不是因为没有偏见,而恰恰是多亏了偏见。

我们抱怨这个社会不公平,有人被爸爸的企业破格录取,有人托关系进入了爸爸朋友的公司,难道不就是这个视频结尾描绘的景象吗?

这也是为什么会诞生《好声音》《蒙面歌王》等节目。因为这才是真正消除了偏见,只拿实力说话的例子。

如果视频的结尾,当真名揭晓之后,这些负责人依然维持原来的评价标准,并且说出 “朋友的儿子不够格,我也不会聘用” 之类的话,我觉得反倒会给年轻人更多的希望。

因为你不需要等到成名,或者有一个开公司的爸爸,凭借真本事就能找到工作。

如果每个企业,仅仅因为求职者是名人,是亲戚,或者是朋友的孩子就聘用 TA,那才真正是令年轻人悲伤的事情。

25 岁的你,应该摒弃双重标准。

25 岁的你,应该学会尊重概率。

25 岁的你,应该杜绝一概而论。

25 岁的你,不要再头脑混乱了。

看完这篇文章,再看这个视频,你有何感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台湾瞎走心广告:致25岁还头脑混乱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