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视界008|把握了这三条原则,人人可成为治国理政的杰出人才

一起来,学《论语》!

论语新视界008|把握了这三条原则,人人可成为治国理政的杰出人才_第1张图片

《论语》各篇、各章的编排,有一定的逻辑性,但也不是很科学的整体构建。比如,在《学而》篇前几章中,在讲述学习、修身、孝悌、交友等问题时,突然插进了第5章: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1.5)

这一章讲的是治国大原则,治国之策,在这里出现确实有点突兀。编辑者也许无意,也许有意为之。讲这个课的语境也没有记载,不知是对鲁国的执政者讲的,还是对学生们讲的。我们姑且学之。

当然,如果按照“扣其两端”而问焉的原则,根据《大学》的论述,这一章也可以看作是继修身(学而时习之等等)、齐家(孝悌者为人之本)之后,谈治国问题。

道,应当是“導”的误写或者减写,導(导)——道,即导,《说文》说,“导,引也”。这里是教导、领导、治理的意思。跟“道之以政”的意思有差别,后者是启发、开导、引导的意思。

乘,音shèng,兵车,以四马一车为一乘。古代称四为乘,一辆兵车配四马,因此也称为一乘。有的资料讲,古代一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按周制,天子能出兵车万乘,诸侯千乘,大夫百乘,于是古代又以“万乘”指天子,可以称皇帝或国君为“万乘之尊”,战国时大国也称“万乘”,如《孟子.公孙丑上》:“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千乘之国,即诸侯国。

论语新视界008|把握了这三条原则,人人可成为治国理政的杰出人才_第2张图片

因为万乘就是周天子了,因此,孔子主要是教导诸侯国的国君们或者他的学生们如何治理国家。下边就提出了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或者措施。

一是敬事而信。敬,敬重、谨慎。事,政事,治理国家涉及的方方面面的事。信,诚信,做事要诚信,为政要取信于民。为政者,要敬畏国家之事且要取信于民,国家才能治理,社会才能安定。孔子说,对于治理国家之事,一定要以敬畏的态度去对待;其次,还要有诚信,要不老百姓怎么会相信你,怎么会拥护你?关于诚信的故事,最著名的,就是“商鞅徙木立信”。秦国商鞅变法之初,恐民不信,就令人把一根三丈之木立于国都之南门,然后宣布能将此木徙置北门者赏10金。搬动一根木头如何须此重赏?人们自然不信。于是他又下令,将赏金加至50金。有人将信将疑地把木头搬到北门,就领到了50金。于是商鞅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

论语新视界008|把握了这三条原则,人人可成为治国理政的杰出人才_第3张图片

二是节用而爱人。节约用度,不奢侈,以爱护人民为念。用,用度、财用。爱人,即爱民、惠民。国家要以民为本,要爱之、养之,统治者不要只顾自己享乐而不顾人民死活。

三是使民以时。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没有人民哪来国家?人民不稳定,国家怎么可能稳定?《尚书·五子之歌》说:“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过去国家经常征发使用民力,用于工程建设、军事防卫等,特别是春秋时期,各诸侯相互征战,征发民力不顾农时,对农业生产破坏极大。古代以农业立国,人口也以农民为主,征发民力应当在农隙,不妨碍其农作,如果征发民力影响农业生产,就影响了国家生存的根本。不违农时,才能保证人民安居乐业,进而保证国家政治稳定。这些道理,有的国君是不懂的。

三条治国原则,道理很易懂,但真要认识到并坚定地执行,对很多统治者来说,怕是一件难事。春秋战国时代如此,后世也是如此。只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混乱,等到一个新的统一的王朝出现,而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统治者也许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执行之。

论语新视界008|把握了这三条原则,人人可成为治国理政的杰出人才_第4张图片

汉朝初期,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和四年楚汉之争,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致使西汉初年社会经济非常贫困。史书上记载,老百姓无法在田地上生产,到处是饥荒,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百姓死者过半。那时连皇帝也坐不上四匹纯一色的马拉的车子,将相们只能坐牛车。面对着这种形势,汉高祖刘邦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奖励农耕、桑蚕,减租减息,实行以农为先的政策,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实际上,这三条原则,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也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不慎也。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点击下方“关注”,关注并阅读连载《论语新视界》。

感谢一路有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新视界008|把握了这三条原则,人人可成为治国理政的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