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是误读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是误读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陶渊明是继屈原之后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宋朝欧阳修对陶渊明更是推崇备至,他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陶渊明以诗文名世,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清风亮节也同样令后世之人“折腰”。他辞去仅仅做了80多天的彭泽县令,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恰恰是这篇诗文让我们窥见了陶渊明内心难言的苦楚和煎熬,甚至我们一直都误会了陶渊明。

陶渊明出身于名门望族,曾祖陶侃曾担任大司马,祖父陶茂也曾官任武昌太守,陶潜的外祖父同样出身名门、威名赫赫,到陶渊明父辈家道开始衰落。陶渊明因为孩子多,缺乏必要谋生手段,家徒四壁,耕种已无法养家。在亲友帮助下,陶渊明做了州祭酒,但是他难脱当时名士风气影响,嫌公务繁杂,时间不长便辞官回家了,后来又陆续出仕几次,都是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做得长久。后来,他终于选择了在离家只有百里的小邑彭泽做了一任县令。

陶渊明选择彭泽除了离家近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彭泽县有一块百亩公田,按照当时法律,这块私田可以由县官自行处置。陶潜心里规划这块田作为酿酒的粮食生产基地,但是他妻子不同意全部种酿酒的秫,而要求陶渊明拨出一半田地来种粳,以解决家中的粮食问题。陶渊明和今天的许多男人一样,最终屈从了老婆的意见。到了彭泽之后,陶渊明也打算至少干一年县令,他秋天到任,刚过80来天,在一个初冬的夜晚便收拾行囊,连第二天天明都等不及便匆匆离任。

后来南梁的昭明太子萧统辑录陶渊明文稿,并且为他写了一篇传,这篇传后来又收入《晋书·陶潜传》中去,萧统对陶渊明的离任给出了一个至今被人广泛采用的说法,即“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解印去县。”

对于这匆忙挂印的举措,陶渊明给出的解释是因为自己一个嫁到程家的妹妹病殁了,他要急于回奔丧。诗文中陶渊明绝口没提督邮视县的事情,回家之后为妹妹奔丧的事也似乎被诗人忘了。但是,陶渊明离任彭泽令后,他的生活却起了不小变化。原来瓫中没有隔夜的粮食,现在回家,携幼入室,能够有酒盈樽了;居住上,他也有能力建起了八九间草堂。他自己也有了好心情,拄着拐杖,每天踱到园子里,翘首遐观也能涉景成趣,更让人惊讶的是出行有了自己的车马、舟船,家中也有了僮仆。

陶潜时代的官员薪俸依然沿袭着汉朝制度,一年发饷两次,并且是以谷米为主,为什么陶渊明做了80来天的彭泽县令后,家庭生活便有了起色呢,这里似乎不要作过多的解释。陶渊明匆匆离任也许既是为了保持自己名士风节,更是为保存家族荣光不被玷污;陶渊明从此视官场为畏途,不再出仕而安心田园了。他逃离的原因即便被我们言中,但是陶渊明依然令我们肃然起敬,至少在那个混乱的时代里他还能够保留着一个诗人的良知,对法律存有一份敬畏——不去用贿赂的手段摆平风波,而是用田园风光让自己慢慢忘却。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是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