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全球首部完全从诗歌的角度深入表现工人题材的纪录电影;
它是中国首部借助互联网由大众合力完成的纪录电影;
它是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
它是第52届台北金马影展最佳纪录片的提名;
……
这是一部没有当代鲜肉和花旦的电影,却由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担任总策划;
这是一部至今仍未上映的记录片电影,却获得众多爱好者的众筹;
这是一部深入表现底层人民的生存境遇与精神世界的记录电影,影片中的六位核心人物既是普通工人,也是优秀的诗人。他们以顽强的诗意对抗着世间的磨难,他们生活在底层,却又栖息在诗意的大地上。
在一个追求诗和远方的年代,他们用平凡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首诗,柴米油盐变成了诗中的喜怒哀乐。
屏幕中记录着芸芸众生的几个,或粗糙,或黝黑,或死亡,或阳光。他们都很平凡,却又很特别,因为他们写诗。艰难,贫穷,窘迫,病痛,摸不到的温暖,看不见的未来,都在诗里;看得见的生活,触碰即疼的灵魂,也在诗里。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风花雪月,没有温存婉约,每一个字都是没有PS的生活,每一句话都是内心最重的呐喊。当爆破工在大山深处写着家书、喊着秦腔,当制衣女穿着20元钱的吊带裙仍像个害羞的少女一样笑着,当矿工永远留在了六百多米的井下,当充绒工回到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的家乡,心,总有一处柔软。
光速快进的生活中,日子不会停歇半会儿,唯有用诗来喊出无奈、愤懑和柔情。顾城说,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即使在黑暗中行走,也要大声歌唱,而歌声终会抵达更近的心灵。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变成了一句流行语。“诗和远方”被勾勒成美好未来的代名词,但是对制衣厂女工邬霞来说,吊带裙就是她诗中的远方。
双十二剁手节已过,你订单中的新衣正准备乘风而来。而邬霞的工作就是在新衣出厂前,将它熨平。
吊带裙
包装车间灯火通明
我手握电熨斗
集聚我所有的手温
我要先把吊带熨平
挂在你肩上不会勒疼你
然后从腰身开始熨起
多么可爱的腰身
可以安放一只白净的手
林荫道上
轻抚一种安静的爱情
最后把裙裾展开
我要把每个皱褶的宽度熨得都相等
让你在湖边 或者草坪上
等待风吹
像花儿一样
而我要下班了
我要洗一洗汗湿的厂服
吊带裙 它将被打包运出车间
走向某个时尚的店面
等待唯一的你
陌生的姑娘
我爱你
“我在五千米深处打发中年,我把岩层一次次炸裂,借此,把一生重新组合。”
陈年喜,16年的爆破工。
父亲半身不遂,母亲食道癌晚期,可是他的身躯就像岩石一样坚硬,不肯倒下,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他要爆破,劈山救母。
儿子
我们已经很久不见了
我昨夜抱你的梦
和露水一起
还挂在床头
你在二十里的乡村小学
我在两千里外的荒山
你的母亲
一位十八而立的女人
被一些庄稼五花大绑在
风雨的田头
我们一家三口
多像三条桌腿
支撑起一个叫家的桌子
儿子 这也是我们这个万里河山目下
大体的结构
你说母亲是你的牡丹
为了春天
这支牡丹已经提早开了经年
如今叶落香黯
谁能挡住步步四拢的秋天
儿子
其实你的母亲就是一株玉米
生以苞米又还以苞米
带走的仅仅是一根
空空的桔杆
儿子
你清澈的眼波
看穿文字和数字
看穿灰太狼可笑的伎俩
但还看不见这些人间的实景
我想让你绕过书本看看人间
又怕你真的看清
这是《我的诗篇》中记录的两位普通工人,此刻我坐在办公桌上记录着他们的生活、我的感受。不禁回想起新闻中看到的农民工坐地铁,明明有座,却不愿自己一身的灰尘弄脏了明亮的座位,只是蹲在那里。他的周围好像是形成了隔离圈,让人不愿靠近。
说来也很有意思,所谓的农民工,只是农民进城工作而已。
他们啊,是一位老父亲为之骄傲的孩子,是一位女人顶天立地的丈夫,是一位儿子崇拜的父亲。
我们貌似光鲜亮丽生活的背后,我们坐在高大上的写字楼里工作,我们穿着靓丽的衣服,这背后都是建筑工人、制衣工人、掏泔水的工人、清洁工人、采煤工的付出。没有他们这般的工作,便没有很多人的日常过活。即使如此,他们却忍受着很多人的不尊重。
菜市场上的水果摊主将烂掉的水果全部掀倒在干净的大街上,而这明明是清洁工刚打扫完的成果;
巷口的两位大妈嗑着瓜子、唠着闲嗑,脚下一地的瓜子皮,而几步开外的清洁工又要回头重干了;
做人的基本素养是尊重,你来我往,便是生活。你随意践踏着他人辛苦的劳动成果,不表示丝毫的尊重,那在生活的另一处,你应该也不会获得你想要的尊重吧。
生活有多艰难,就有多珍贵。
对每一个平凡的人们来说,家中的小屋就是暴风雨中宁静的鸟巢,不求大富大贵,只求永远合欢。
生活就是冲天一喊。
即使阳光照不到的底层,也有江河澎湃的骨头。不认输、不服输,唱大喜大悲,唱爱恨情仇。
一部电影,几十分钟,少数的诗人,却描绘出多数的众生。
生活,是命运给予平凡诗人最伟大的馈赠,或壮阔,或平淡,或悲凉。
你好,生活,我还在,我不哭,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