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进化之路——打通知识管理的任督二脉

大脑进化之路——打通知识管理的任督二脉_第1张图片

方法和技巧永远只是工具,内心的热情和天赋才是让生活创造精彩奇迹的剑刃,我们应该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有自己的热情和独立的思考

成甲先生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阅毕,相较于传统知识管理的书籍,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独创性地提出了临界知识这个概念,并且认为相较于怎么收集信息、管理信息等技术效率的提升,知识管理最核心最本质的应该是认识效率的提升,为此,作者给出了一套完整的思维框架和操作方法。

何谓临界知识?

在本书中,作者提到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临界知识,作者给它的定义是:可以发生裂变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我有两个理解

那天我带孩子去学架子鼓,对于一个5周岁的小孩,我很感兴趣老师怎么教,第一节课老师就教一个基本动作“左,右”,后来,我理解了,这个一左一右的打击平鼓是架子鼓敲出一切律动声乐的基础,后面整个节奏就是这个基本动作的变式和组合,比如“左左右”“左左左右”“左右右右”等等。再通过速度快慢、力度轻重,以及鼓鼓之间、鼓镲之间的转换,加上节拍的变化,就敲打出一曲和谐的乐章了。这个一左一右就是我理解的基本规律,即事物发展的底层推动力,和中国传统道家讲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应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我的第一个理解。

作者在文章后面提到了复利效应、概率论、进化论等临界知识,从这些具体列出的临界知识来看,所谓临界知识应该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相通的事物运动模型或底层路径,通常命名为“效应”“原理”的东西。临界知识一般是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领域的,也可以是经济的、心理的领域,二者的区别就是前者是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相对来说更实证,更彻底,后者属于人文科学领域,相对来说主观的、假设成分存在多一些。这是我的第二个理解。

为什么要学习临界知识?

这涉及到两个问题,其一,为什么要学习?其二,为什么要学临界知识。

数据、信息和知识三者之间,作者认为,零散分布、未经整理的是数据,为人类所认知、整理的数据为信息,能够带来行动改变的信息才是知识,学习知识目的有三个: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和预测问题。我的理解是,我们人类的所有知识本质上都是发明而非发现,也就是说我们的所有概念、名称、规律、原理都是我们通过反复观察、假设、推理、验证得出的,区别只在于哪个更接近真实,因此,探索永无止境。学习的本质就是用更合理的假设来替代我们过去相对不合理的假设,从而让我们的决策质量更高。

学习临界知识是因为我们还是相信事物的运动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不会是简单的A导致B这样的因果关系,而是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和网络结构。而临界知识能够超越对事物发生的现象解释,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直指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解释问题更究竟,解决问题质量更高,对预测问题发生更具指导意义。

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和方法

临界知识的思维建立在两种心态之上:绿灯思维和以慢为快

绿灯思维的逻辑前提是我们看到的事物是我们想看到的,因此,我们要保持空杯心态,勿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对各种现象、各种观点保持包容,不轻易持立场和观点。绿灯思维最大敌人是习惯性防卫,表现为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自己的否定,常常为维护面子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从而导致偏见和狭隘。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我们天生有惧怕暴露出我们想法背后的思维的基因。对策就是将我和我的观点、情绪、看法区别开来,正如佛法所说“我是我的观察者”。再明白的一点就是,我们真正的尊严不是在别人驳倒自己时去维护面子,而是从中发现改进和成长的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以慢为快并不是简单的速度降下来,而是强调用慢功夫解决真问题,即对于读书中基本概念、有启发的观点和没想明白的问题,不惜花时间去思考,去打通知识阻塞,实现融会贯通。

临界知识的底层方法: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

为什么需要反思呢?反思不是总结,不是对结果的回顾,而是对过程的复盘,对原因的思考。我们的现有行为方式都是我们以前养成的习惯,表现为大脑的路径依赖,即跳跃性假设,导致的结果是从事实直接到假设,然后产生行为,而将大脑的解读环节给跳过了。为了避免大脑开启这种自动驾驶模式,因此,有必要进行反思。正如书中所言,我们相信什么,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效能,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改变我们对经验的解读方式。

反思除了开启大脑的解读模式,减少自动驾驶的发生进而升级我们的认知以外,还可以产生新知识,检验已学到知识是否用起来的好方法。如果我们再经常问这个方法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无形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而对标管理的确是学以致用的最好形式了。

怎么开始反思呢?作者给到的建议是从小事做起、案例化处理以及培养写反思日记。

以教为学与“输出倒逼输入”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要教别人所以自己首先要理解掌握自己所学,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其次要有沟通姿态和技巧,能够主动充分了解不同的观点并予以论证解答。其三,以教为学还有相应的替代方式如写作、复述等。最好的办法是看完每阶段文章,倾听对方讲话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这样既确保理解的准确性,又使得新信息与旧经验联系起来,增强了记忆。

刻意练习是建立元认知基础上的不断反复不断修正直至形成肌肉记忆,它有两个特征:一是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练习;二是大量地持续练习。在这个章节里,作者提到了知识小圈、能力单元和认知框架,在我看来,这和李笑来老师得到订阅专栏中提到的“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以及之间清晰、准确、必要的联系”含义是一样。这里面作者还介绍三种小技巧:记录、回顾和付费购买。

为什么要记录与回顾,答案是记录与回顾可以减少认知失调从而让我们的大脑更真实的反映现实。认知失调即认知失真,为什么呢?我们大脑会欺骗我们自己?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往往超出了我们认知的“视界”,而回忆往往伴随着对过去经历的重构。

所谓“视界”就是我们大脑能够真实反映现实的时间阈值,这往往是十分短暂的。有个典故叫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骆驼的死因是历史以来诸多因素导致的,而我们却往往只看到那个稻草而看不到那诸多因素,这是因为同段时间上同时发生了很多事情,诸多因素交织夹杂其中,我们仅凭记忆是无法清晰地识别出这些因素,形成一条完整的逻辑链条的。这也是为什么电影里的爱情总是美好的,且不说电影的虚构因素,即便是纪实电影,也是通过剪辑出人生的片段串联成完整一体来呈现主题,而在现实中这些片段如同碎片,散落在人生的长长河流中,这样的主题就超出了我们的“视界”。“视界”虽然短暂,但是我们可以靠记忆啊?答案同样令人失望,因为记忆同样靠不住。之所以如此,就在于记忆是选择性甚至串改性的,这一点你只要想想为什么回忆中的痛苦都成了美好,家乡都成了乡愁就明白了。

学习临界知识的进步路径

我们反复强调的临界知识核心是用更底层、更可靠的学科研究方法、思想和结论来处理问题,如何找到这些更加底层、更加可靠的临界知识呢?作者给出了六点建议: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2、找出最重要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解释这个知识;4、没有解释原理时想办法自己创设并论证;5、借助外部资源掌握临界知识;6、刻意练习掌握临界知识。

值得一提的还有预见性认知,作者提出一个公式,预见性认知=影响问题发展的结构+具体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如何提高自己的预见性认知呢?一方面,必须告别应激性反应和单因果思考方式,建立结构性反应和系统性思考方式。另一方面,多问问题,问好问题。作者有个观点好答案来自好问题,怎样提出好问题呢?作者认为问题有三个层次,现象层面、技术层面和底层规律,好问题均是从底层规律提出的。

通过临界知识的认知,最终落脚点是构建属于自己的能力圈,能力圈的锻炼最好的办法就是跨界,通过提升自身的多维竞争力,实现多维能力并联,你就能超越很多人。

大脑进化之路——打通知识管理的任督二脉_第2张图片

介绍几个临界知识

文章最后一章专门介绍几个有用的临界知识,现专门罗列出来: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进化论、系统思考和二八法则。下面,用每个知识用简单一句话概括说明:

复利效应:做有利于成长的事,每天进步一点点。

概率论:为大概率坚持,为小概率备份

黄金思维圈:whatàHowàWhy

进化论:找到人脉中心,找到领先者;拥抱变化,最小成本试错。位置比努力重要

系统思考:思考关系,分析结构;快速试错,占领信息制高点。

二八法则:人脉的20%非重复关系人发挥80%作用

总结

临界知识告诉我们但凡具有普遍规律性的东西均是跨界的产物,传统的划分学科适应了工业时代的需要,然而却在认知上挖了很大的一个坑,将人为的分科视为客观的真实,掌握临界知识就是要打通学科界限,强调融合整体。对于成长,我们应当把时间当作朋友,引入时间的维度,日拱一卒、以慢为快,养成记录、回顾、反思的习惯,对标管理,耐心践行;对于学习,记住乔布斯的“stayhungry,stay foolish”,记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多尝试,多练习;在思考问题上,记住透过现象看本质,记住全面、联系和运动的观点看问题,多问为什么,多思考背后的逻辑和模型;在决策上,记得做大概率的事,为小概率备份。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脑进化之路——打通知识管理的任督二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