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功利以及非功利

读书的功利以及非功利_第1张图片

很多人读书,抱着一个目标:记下来。于是开始“学霸”模式,见到一个金句,赶紧记下来,看完一章内容,赶紧用各种工具,比如脑图,比如默诵,将书本内容录入大脑。

这样做,或许很有效。为何是或许呢?因为我没有这样做过。不觉得这样做有何意义,记住了书本内容,与这个内容对自己产生影响之间,差着一段大距离;另外,作为一个懒人,我不想把读书这么愉快的事情,变成了体力劳动。

说起体力劳动,比较于脑力劳动总是显得比较low,确实如此。因为体力有极限,搬砖,今天能搬100斤,挣200块;一年后的今天,依然还是只能搬100斤,挣两百块。看不到希望。而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是真正符合“指数爆炸”模式的。今天能靠脑力,获得100块收入;明年,或许就成了1000块;后年就成了10w块也说不定。

从我对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成长性出发,我认为读书,更重要的是理解。理解意味着,作者所说你自然而然地记住了,那些没记住的,哪怕你记下来了,依然没有任何用处,除了浪费时间以及消耗热情。

这就引出了一个话题:读书的功利以及非功利。功利的读书,希望读书能够给自己带来可观的收入;非功利的读书,读书更多的是满足自己金钱之外的享受:求知,好奇,娱乐等。两者之间的界限并不那么分明,从一个出发点出发,到达哪个终点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过于在意读书的出发点,反而会丧失真正的成长机会。所谓成长,并非是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做一个行动,就一定能够获得一个收获;由一个因,必将得到另一个果。这是不可能的,从那么多生活困顿的书呆子,就能看出很多端倪。

不在意读书的功利还是非功利之后,心灵才能够感受到自由。拿起一本书,感受到的不再是沉重,负担;感受到的反而是愉悦,快乐。而后者,往往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读书效率。有人问,什么时候人是最全神贯注的?很多人都回答:玩的时候。为何?因为玩的时候是人最快乐的时候,如果能够同样感受到莫大的快乐,读书就是一个玩乐,玩乐是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多少的“焦虑”,自然而然就能收获到一本书的精华部分。

不要轻易听信各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论。因为方法论是建立在读书的数量之上的,比如脑图,为何那些用脑图读书的人,读过之后就能够制作脑图,分析的条理清晰?因为你看到的是他读过这本书,你没看到的是他在读这本书之前,阅读量已经非常可观。一个阅读量非常大的人的方法,被一个读书没有枕头厚的人借鉴,你认为效果能有多大呢?

抛却了读书的出发点问题,找到一本感兴趣的书,去读就好了。在读过很多本书之后,你会慢慢地积累出“灵感”,总想记下点什么;理解了一些内容,总想写点什么。这个时候,抓住这个冲动,说明你的读书能力上了一个台阶,去写、去记就好了。

所谓笨人,就是不管自己的真实情况,盲目模仿他人的人。我想,这个标准依然适合来辨明“聪明读书人”以及“笨蛋读书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的功利以及非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