剁手党不得不知的锚定效应

卧室的空调坏了,上周末就陪太太去挑选。在商场转了一圈,最后选定了一款,正打算付款时,销售员热心地说:“过几天414空调节,这款要降四百元呢!”听完,太太立马决定等一周再买。

在回来的路上,我笑道:“幸亏是414促销,如果828搞促销,那不得等着夏天都过去了?”心里不由地为商家的良心择时点赞!

话说回来,自从有了“618”、“1111”等大促销,这两年我家的卫生纸、洗衣液等生活消耗品都是在这两天集中采购。正是这种促销,才凭空产生了“剁手党”这个组织吧。

剁手党不得不知的锚定效应_第1张图片
“促”不及防

那么“剁手党”为什么会忍不住买买买呢?明明是大把地花钱,为什么还义正言辞地说是在给家里省钱呢?其实这背后就是锚定效应搞的鬼!


自然学家康拉德洛伦茨,有一次无意间在一次实验中被刚出壳的幼鹅们第一眼看到,它们从此就紧跟着他直到长大。由此,洛伦茨就证明了幼鹅不仅根据它们出生时的初次发现来做决定,而且决定一旦形成,就坚持到底。洛伦茨把这个现象叫做“印记”。

其实我们消费者也是一群幼鹅,一旦对某商品的第一次价格形成印记(锚定),就很难改变。以后购买同类产品也会参照第一次出价(锚)来决定出价。

商家就是利用这一心理效应,让消费者义无反顾、争分夺秒地买买买!


下面我介绍两种最常用的套路。

套路一:分割实际价格

当看到一件可买可不买的商品,正犹豫价格太贵时,看到下面两张图,你的抵抗力还剩多少?

剁手党不得不知的锚定效应_第2张图片
测试你的抵抗力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套路,也会算出自己实际要承受的经济支出,但就是跳不出这个坑!是不是有一种想拿块豆腐砸脑袋的冲动?大可不必!多数人其实都这样,因为消费本身就是非理性的!


套路二:抬高参考价格,让实际价格变“小”

先看两张图

剁手党不得不知的锚定效应_第3张图片
套路太深,宝宝想哭

图1,打个折还非得把原价标上,为什么呢?这原价数额就是个参考价,就是让你先入为主!在心里锚定这产品就值原价的数额。然后,你就以捡白菜的心态买买买了……

图2,GUCCI门面店,恐怕工薪阶层的童鞋轻易不敢进吧!随便一个包大好几万,如果是什么鳄鱼皮的那不得几十万啊,顶得上深圳一套房的首付了!但是……人家才不是靠这个赚钱呢!

可能你要问了,不赚钱生产出来干嘛呢?哈哈,作用可大了!有了这个标杆,品牌定位就是高端了,久而久之,消费者看到这品牌就想到奢侈、高大上、土豪,装B必备!既然几十万我掏不起,几万的包还是可以吧,实在不行,几千块的手链也行啊!甚至听到朋友介绍有“尾货”的围巾,即使要大几百,也跟白捡似的。


关于对价格的理解,很多小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价格是反映商品的价值。

(敲黑板)错、错、错!大错特错!这位童鞋,你的认识还停留在初中的政治经济课本上!

所有我们已经知道的都是我们认知加工的结果。同样,价格也不过是一种知觉。

我们对熟悉的商品(比如LV的包包),会觉得自己了解价格,其实只是一种错觉,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每天看到的媒体报价和超市标注的价格,从而记住了商家给的价格。对不熟悉的商品,我们也会因为受到各种外部线索影响,主观上对它有个心理价位。

剁手党不得不知的锚定效应_第4张图片
这两个LV包,你觉得哪个是正品?

这个心理价位一旦建立,锚定效应都起作用了。看到这里,你是否就明白了双“11”为什么成为商家和买家的狂欢节了吧!

(谨以此文献给我亲爱的剁手党太太!)

你可能感兴趣的:(剁手党不得不知的锚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