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自信很重要。可是自信是个不好捉摸的概念,也是在践行的过程非常容易卡壳的。无论多么成功的人,在面对自信这个课题时,也会充满纠结,真正获取自信的过程,也并不比常人轻松到哪去。我自认为还没有能力清楚地解释如何从操作层面获取自信,只能是结合我个人的践行过程以及从一些老师那里梳理相应的方法论。
根源:自信是关系维度的问题
大多数人对自信的最大误解是把自信当成一个一元维度的个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给到我很多视角。
虽然,自信的意思是自己相信自己,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是不存在A相信A的,只有A相信B。自信是相信自我的一部分。
而什么是自我?
自我=关系+动力
“关系”包括的是我和你,或者是“自体”跟“客体”。
“动力”包括:自恋、性、攻击性。实际上是我和你之间的能量流动。
所以,“自我”本质上也不只是关于“我”的问题。
所谓自信,是内在的父母对内在的孩子充满信心,这是发生在关系中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小时候,父母给到你足够多的肯定,那么,他们对你的肯定会内化到你的内心,由此形成你自信的来源。反之,如果,你小时候得到的更多是父母的否定,那么,你具有的则是自卑。
所以,对于一个不自信的人而言,根源多是来自他/她在小时候跟其父母之间的关系模式。一旦小时候种下的是自卑的种子,之后的很多年里,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你往往会有类似这样的心理或行为:不懂得拒绝别人,怕人家不开心,希望讨好人家等。
知道自信是关系维度的问题有什么好处?
好处是你可以知道:要想破解你个人缺乏自信的问题,要推动自己进入到各种关系中。
例如,青少年时期我的练习方式是:课堂上逼着自己起来回答问题,参加各种公众场合的活动,虽然自己怕的要死,虽然经常丢脸。(虽然那时候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看得见别人好----自信的标志
因为“自信”是一个关系维度的问题,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不自信不是因为我们真的不相信自己。而是:因为跟别人对比,发现自己跟对方有差距,所以产生了不自信。
但问题是,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哪怕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下,不同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认知角度及水平都会有很显著的不同。
所以,在你跟别人对比后,发现自己有不如人的地方,这应该是个很自然的现象。甚至你可以把其当成是一个必然会发生、会存在的事实。
只是,哪怕你认同了这个道理,你也会发现还是解决不了不自信的问题。
李笑来老师就曾说他在“彻底消灭自卑”方面整整花费了三十多年。
而他所认为的衡量一个人真正自信的标志是:
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自信,就看他是否能真心为他人的成功而毫无芥蒂地感到高兴。
我把这叫做能看得见别人好。
所谓的“看见”,不是说人家做出好的行为然后你看见了就完事。而是,你在看到人家的“好”时,真正的感受到了那股“好”的能量,它给你带来了能量,你甚至被这个能量所滋养到。这种才是真正的“看见“别人好。
知道了这个道理有什么好处?
好处是:哪怕你心底里还没能完全认同人家的好,你还是可以刻意练习去欣赏别人的好。
就是:当别人表现得很好时,你快速的忽略头脑的评判,直接让自己先去赞扬对方。这样的结果是,你通过“欺骗”大脑来形成培养自信的行为。别忘了,我们的大脑并不代表我们的自我。所以,它也需要哄。
制造成功体验----自信的燃料
哪怕我们知道了自信是个有关关系维度的问题,也知道建立自信,要通过认可别人的好来培养。但是,显然这还不够。
为什么?
因为人性是很顽固的,因为大脑是很顽固的。
假设,你并不是真的具有自信的资本,你还是会偶尔重新掉进自卑的漩涡。
破解的一个办法是:增加成功体验的数量。
所谓的成功体验,有人也把它叫做价值输出。
也就是,你要经常通过输出价值来体验成功的感觉。
例如,你在读完一本书后,你觉得很有收获,但是你在跟别人分享收获时,会发现还是说不了多少有价值的信息。你可以换一种方式:在读完这本书后,把你的收获写成文章,除了分发到一些写作平台,发到朋友圈,你还可以口头分享给身边的人。这就叫做价值输出,也是得到成功体验的方式。
如果你每天都能制造成功的体验,那么,你的自信便能得到很好的滋养或者维护。
具体的方法,还可以参照思源的文章:《「干货」帮你打败低落的“成功日记”》。
当然,单纯靠增加成功体验的数量有时也是不够的。因为如果那些成功体验一直都是落在你的能力区范围之内,那么,你自信的厚度可能还是不够。
所以,你偶尔还需要通过直面自己的恐惧去创造更有力度的成功体验。
正如《人性的弱点》所说:
培养自信的方法,那就是去做你所害怕的事,去获得一次成功经验的记录。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在经历了生死考验时,在活过来之后,能一路开挂的原因。
因为,在那样的情况下,自信就像纹身一样,已经完全印在了他的身上,甚至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里。
最后,既然这是一篇有关”自信“的文章,那么,我自然也要自信一下:我这篇文章写的真好,我很确定,如果你读完了,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