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做个自在的茶人

图片发自积玉

    机缘巧合,应邀为专题片《径山问茶》拍摄当了一回采茶女。于是,我重新爬上了径山洞桥的这片茶山,一片留下我最美童年回忆的茶山,茶山对面的山上依然站立着我儿时就读的小学。在空旷的山岗上、蜿蜒的小路间、清澈的溪沟边,不知留下我和伙伴们多少追逐嬉闹的身影和纯真快乐的时光……如今学校已改建为民宿,取名“菠萝蜜”,周边也建起了一栋栋别墅,家家户户都有茶作坊和农家乐,已然一派美丽乡村的景象。

图片发自积玉

    一、重返茶园篇

    这片茶山属于径山村集体所有,每隔10年开展一次招投标,由中标的茶厂进行生产管理。如今,这片茶山由一个本地老板经营着。这些年,径山的变化很大,很多本土老板创业致富后都陆续回来发展茶产业。我的父亲曾经承包过村里270亩茶园长达15年之久,到如今做茶将近有40个年头了。父母亲把最美好的岁月都献给了径山的这一座座山、一片片茶,是名副其实的“径山茶一代”。记得母亲说过,在七十年代的时候,为了响应省里“恢复和发展名茶生产,发掘失传多年的径山茶”号召,他们挣工分的一项工作就是开挖了好多山,种了好多茶:梅树湾、凌霄峰、放生池等等。

    漫步茶园,脑海泛起涟漪阵阵。那时,我家住径山顶上,出行不便。自小学一年级起,我就寄宿在这个径山脚下的村庄里。东家炎水叔、有娣姨一家待我甚好,如同亲生孩子一般,如今我们两家像亲戚般走动。每次去看望他们时,心里不由得感到亲近和温暖。有娣姨生了一儿一女,年纪都比我小些。我们三个孩子朝夕相处,自然我就成了大姐。现在弟弟妹妹们都已成家立业,小弟华锋在村里做了村务工作者。上学期间我都住他们家,一到了周末,我就像鸟儿一样飞回山顶,赖在母亲身边,跟她讲学校里、阿姨家、村子里发生的故事。每年春季,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一放学拎个竹篮直奔山头采茶,几乎到天黑才肯下山,一个茶季下来,总能赚到十几块的零花钱。

图片发自积玉

    配合拍摄,我钻进了湿漉漉的茶蓬,两个裤腿擦到水珠嗖嗖地凉快了。摄像师要求作采茶状就行,他不知道,采茶对我来说,就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母亲传授的采摘要诀默念在心:一芽一叶、一芽二叶,指甲不能掐头采……边走边采,不知不觉,两三组镜头下来,倒也采了些茶叶了,这季节基本都是二三片连着的大叶了。与我同行的还有姐姐,她给我拍了些照片留存,之后我们便欢欢喜喜地回家了。

图片发自积玉

    二、制作白茶篇

    母亲看到这二两青叶,笑道:“这大叶带回来有什么用啊?”可我哪里舍得扔呢?姐姐玩笑着说:“晒大白茶吧。”在姐姐的提议下,我把青叶带回了临平。虽然这些叶片做不了径山茶,但拿径山茶来做大白茶,会是一场全新体验吧。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我国六大茶类的一种,主要产于福建省福鼎市、政和县、建阳县、建欧县等地。素有“一年为茶,三年为药,七年为宝”的说法,基本加工工艺为萎凋后直接晒干或低温烘干。凭着对大白茶所学的有限知识,开始了三天的手工白茶制作。特作简要记录如下:

    1.采摘。9月24日下午3:00-4:00。

    2.萎凋。9月24日-9月26日,约60个小时。青叶摊于竹盘上放置窗口位置,采用自然萎凋方式,保持25-27度的适宜温度、通风透气,保持适当的失水速度,鲜叶内含物逐渐转化顺利。

    3.烘干。9月27日。因为条件有限,用电陶炉代替了焙笼,将竹盘置于上面进行低温长烘。温度控制在80度左右,约20分钟进行一次翻拌,反复操作至茶面基本干燥,转文火复烘一次至干燥,要求干茶含水分控制在5%以内,这只能完全凭个人感觉了。在烘焙过程中,茶叶自身香味散发,真是让人身心愉悦。烘干后将茶叶自然摊凉,待凉透后进行保存。

图片发自积玉

    三、感官评审篇

    成茶摊凉后,迫不及待地取了一泡,与两位好友一起冲泡品饮。虽然说白茶的制作是“大繁化简”,无非就是萎凋,轻微发酵,干燥,但做出来的茶品质如何,还要经得起内质五项因子的评审考验,即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叶底五个方面。按照评茶要求,我边品边做了详细记录。

    茶样:自制径山手工白茶

    外形:条索粗松微带卷、芽叶连枝、匀整褐绿

    香气:清鲜(略青)

    滋味:柔和清甜

    汤色:杏黄明亮

    叶底:叶张柔软、厚实、芽叶连枝、匀齐明亮

图片发自积玉

    通过五项因子评审,个人对茶香的香气不是特别满意,热嗅茶香略有青气,问题估计出在烘焙条件有限,火候不足吧,倒是冷嗅香气格外的清新好闻。总体来说,这次手工制作结果是出人意料,也许是因为用心了,也许是这几天不冷不热、时晴时雨的天气帮了大忙。总之,这绝对是今年最振奋人心的一次制茶体验。二位女友也非常享受这款茶柔和清甜的滋味,难怪白茶有被称作“女人茶”的说法了。 

余生,做个自在的茶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积玉

    四、感悟篇

    1.茶如人生,做茶亦如做人。从鲜叶采摘到成茶出样,只有认真对待加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才能如期或者超预期的生产出品质优异的茶叶,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经验及教诲。正如我们的人生,从出生、成长到成熟,只有相信自己,牢牢把握走好每一步,才能活出真的自我。同时,人生需要不断体验与提升,如同制作好茶一般,让自己变得富有经验和智慧。年近不惑,才慢慢懂得这个道理。

    2.尊重传统,发扬茶人精神。在当今这个追求市场和利润最大化的时代,好多传统手工制茶工艺正在慢慢失传,取而代之的是机器及工业化生产,但我始终坚信,传统的东西不能丢,只有传统,才是正味。真正的茶人应该发扬这种精神,那就是人、茶、自然的三者融合,只有这样,才真正符合“和、静、怡、真”的中国茶道精神,让传统茶文化源远流长。

    3.敢于尝试,创新就在路上。这次手工白茶制作,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要敢于尝试。这些年来,龙井茶创制了九曲红梅,径山茶研制了径山红茶,茶叶的发展日新月异。虽然六大茶类,茶不同,茶韵和茶味不同,但在做茶的内涵精髓上是一致的,要在充分了解茶叶属性的基础上,认真对待每一道工艺,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茶的无数种可能,才能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来回自如。只有肯去多学、多看、多尝试,茶业知识和制茶经验才会积累起来丰富起来。所以,学茶之人永远在路上。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日渐清晰,有茶的地方是我想去的远方,做茶是我最享受的事情。余生,做个自在的茶人吧,有茶、有闲、有故事。

                                    积  玉

                          2017年9月28日于临平

余生,做个自在的茶人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积玉

你可能感兴趣的:(余生,做个自在的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