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永远指向家乡的方向

味蕾永远指向家乡的方向_第1张图片
陈晓卿

知道陈晓卿,是在《圆桌派》一期节目中,他当嘉宾,说到“汕头是中国美食的一座孤岛”,并且预言下一个被毁掉的美食将是“潮汕牛肉火锅”。

作为半个汕头人,汕头的牛肉丸我是吃过多次的,那口感确实不同于其他肉丸,扎实中带点Q弹。于是,想一想南京突然冒出的N家“潮汕牛肉火锅”店,心中甚是忧虑,打定主意一定要告知身边所有的朋友不要去吃那些不正宗的牛肉火锅。

这时候才知道,陈晓卿原来就是《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遂对其刮目相看,开始上网了解他的简历。

对于食物,我并没有太多的讲究和热爱,《舌尖上的中国》也只是看过那么几集而已。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节目中所介绍的美食,而是整个节目的文化底蕴。那不是一个纯粹介绍美食的节目,令人感动的更多是美食制作过程中那些一地一物背后的人和事。

味蕾永远指向家乡的方向_第2张图片
《至味在人间》

直到读到陈晓卿《至味在人间》一书,这文字背后,和《舌尖上的中国》节目背后,不正是一个“味”嘛!

那是人情味。

沈宏非在“代序”中写到,“陈晓卿,不论他置身北京还是东京,南京还是望京,你问他美味在何方,他的手指最终总是会像扶乩般自动地指向老家的方向。”

这是陈晓卿的个人文集,无一篇不与食物有关。这些食物不是高大上的人参鲍鱼或珍奇怪味,一碗米饭、一碗面条、一碗清汤,他品尝的是人情味。

在《干瘪味蕾记忆》中他回忆了物资紧张的大学时代,同学们为了吃上一口好的,或互相交换特产,或凑钱打牙祭,或违规发明灯管煮面条……他在北京待了好几年,一直没吃过烤鸭,直到父母带着妹妹来北京看他,一家人才到王府井烤鸭店点了半只鸭子。然而,他当时不明白,为什么父母当时一个劲地说烤鸭那么难吃,还拼命地打妹妹的筷子。好像只有他一个人感觉好吃。

很多年后,每次看我父母吃烤鸭狼吞虎咽的样子,我仍然有扇自己的冲动。靠,那时我都快十八了,咋还那么缺心眼呢?(P217)

那贫瘠年代里的食物,干瘪味蕾中留存的是青春的记忆、是父母的良苦用心。读到这里,我也想起了我和同学搭伙吃小炒、分辣条的高中时代,想起了爸爸给我送饭、接我上学放学的一个个周末。美好的食物背后,是难忘的记忆。

再读一篇《儿行千里》,那一碗牛肉汤的背后同样是一段人情味十足的故事。在北京开着淮南牛肉汤店的老郝两口子,生意正红火之际,突然通知转让门店。原来是他们的儿子媳妇刚刚生了小孩,他们得一心一意回家帮儿子带小孩。老郝说,“再好的生意,也不能有自己的孩子重要啊!”还有成都二道街的一家冒菜垫,同样生意红火,可坚持只在中午营业,再多的客人他们也不延长营业时间,到点便收摊,没有任何理由。老板娘说,“下午我们娃儿就放学了,要做作业,怕干扰……”

你以为他们有着多么重要的事呢?其实就是那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勤勤恳恳开店做生意,是为了儿女,毫不犹豫地关门停业也是为了儿女。时不时有新闻报道说人性有多可怕,为了金钱和利益可以六亲不认等等。我们不能因为那些个例去否认社会的温度,不关注那些热点新闻,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是温情。所以作者说:

盛夏里的成都冒菜也好,寒冬里的牛肉汤也好,都不是什么特别高级的饮食,只要用心都不难做好。难得的是,主人都是为人父母的劳碌命,这是中国人的传统。几乎每一对中国父母都有天然溺爱孩子的心,再好的生意,再多一些的钱,对他们来说,都没有自己下一代的成长重要——那是他们全部的希望。(P160)

陈晓卿的心中有一张美食地图,那每一个坐标里,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喜怒哀乐爱恶惧,那是人间的真味。你说他是吃货,嘴刁会吃,可是他的味蕾却永远指向家乡的方向。他说,“就像我,一个安徽人,在北京这么大的城市生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每每想到我老家淮河岸边的菜肴,还是难免食指大动。”

所以他说,至味在人间。

----

2017年4月21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味蕾永远指向家乡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