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相处,别觉得自己也挺有钱,就是没有时间出去玩而已。
时间就是金钱,如果你没有大把可以自由支配的时光,那你就是一个正在爬坡努力的人,所谓的财务自由,说到底是可以纵心所欲,想不挣钱就不挣钱的自由。
所以有闲出游的人,一定比你强大得多。
——熊逸《朋友中的统率力,是从不说“随便”开始的》
信任和道德
就在前几天,我看到一个英国的调查,让老百姓评选心目中哪种职业的人最值得信任。结果是这样的 ——
排名最高的是护士,有94%的英国人信任护士。往下依次是医生、教师、教授、科学家、法官、天气预报员、警察、电视新闻朗读者、牧师、律师、民意测验调查员、银行家、记者,以及排名最后的是政客,信任度只有17%。
我认为这个排名反映的不是道德问题。个人和个人可能有道德差异,你总不能说一个行业的人道德都有问题吧。我认为这个排名反映的是“复杂度”问题。
这个行业处理的事务越复杂,别人就越觉得这个行业的人不可信任。为什么医生的可信度不如护士?因为护士按流程做事就行,而医生得作更复杂的判断。科学家研究的问题很难,但是人际关系简单。警察和律师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选择,他们的工作其实更复杂。记者观察社会,政客作出决策,他们不管怎么做都有理,也不管怎么做都没理,他们的工作最复杂。
如果你做的是简单的事儿,你的三观就可以简单。你完全可以享受岁月静好,相信好人应该有好报,追追娱乐明星,对某些政客表示崇拜,同时对某些政客表示鄙视。
可如果你做的是复杂的事儿,你的三观就得变复杂。你得认识到世界上的事儿并没有一定之规。民主党鼓吹的爱心有道理,共和党让穷人自立自强也有道理。你会注意到被人崇拜的政客和被人鄙视的政客可能私下还是朋友关系。
复杂的人有时候得做一些别人不理解、甚至他们自己都不理解的选择 —— 所以别人才觉得他们不可信任。
那你敢不敢,做个复杂的人。
我觉得这个世界的规律是复杂的人使用说服力说服简单的人。
简单和复杂
所谓个人成长,有些是知识和技能的完善,有些是性格的磨炼,但我觉得还有一个维度,叫做“变复杂”。
流程是简单的,权力是复杂的。你得从按照规定流程做事,变成独立自主,根据自己的判断做事,甚至根据自己的判断让别人做事。
原则性是简单的,灵活性是复杂的。理念都是好理念,原则都是好原则,但是面对一件具体的事情,各种原则和理念往往互相冲突,你能不能灵活处理。
价值观是简单的,大目标是复杂的。“不忘初心”是件很难的事,占领道德制高点最容易,大事业都是各种妥协和取舍的结果。
理论模型是简单的,真实世界是复杂的。三流知识分子眼里只有价值观和道德制高点,二流知识分子眼里有理论模型,只有第一流的知识分子才知道真实世界比理论模型复杂得多。
讨好观众是简单的,把事做成是复杂的。奥巴马这样的政客喜欢讨好观众,凡事自己要留个清白,所以他们就不敢承担责任,他们为了不做坏事,就干脆不做事。其实但凡做成了大事的人,哪有不被人骂的。
小人物是简单的,大人物是复杂的。不管我们怎么包装,“说服力”的本质,是使用各种手段让别人按照你的意志行动 —— 是让别人听你的。说服力的能力越大,你要承担的责任就越大。
——万维钢《日课055|敢不敢做个复杂的人》
用户纯洁的憎恶:
我们要理解自己的思想是保护层而并非真理,同时接受情绪痛苦与身体痛苦,让它们自由流动,从而逐渐进入真我,一切都会变得美妙。我相信上述观点有一定道理,并且我在尝试不加控制地审视自己负面情绪时,确实有一种它在离我远去的感觉。不过我在想,像贝多芬那样的试图扼住命运喉咙的英雄难道做错了吗?
武志红
你的总结非常到位,你的质问也很有力量。
佛学上有一个说法是“焦芽败种”,指的是那些看起来很有定力、修为貌似很高的人,一旦遇到真正的挑战,他们立即会发现,自己实际上还是会有严重的心理上的动荡。他们是尚未体验过人生,尚未经历过人性的检验,尚未展开过自己的生命,过早去修了定力,但其实内核很不靠谱。
例如一位网友给我写信说,他修佛修了十年,本以为自己境界很高,可老婆和他提离婚,他一下子崩溃了,这时候才知道自己的定力是不靠谱的。不过能通过这样的方式知道,这也是很棒的事,这是开始。
所以最好是,你先展开过自己的生命,淋漓尽致地活过,体验到人性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再去修定力。
用户合影子:
过去的伤痛是否必须要用感受它的方法去疗愈,而其他的自我保护机制就不理会呢?比如我有心结,本想着一个一个去通过努力超越它,但是现在看似乎还可以通过松动思维认可、触碰和疗愈伤痛获得改变,这样会不会失去一些前进的动力?我有点不懂,这两种方式该如何选择?当疗愈后,是不是我就可以更好地面对过去挫败的事,去创造新的体验?
武志红
你的方式,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如果松动思维认同,碰触伤痛,那这是最根本的道路,因此你可能会逐渐做到,对一切感受都抱着接纳的态度,如果真做到了,你的人性也就臻于圆满。
人性臻于圆满,绝不是把自己变成了高大上的人,而是能坦然接纳一切人性存在的人。
——武志红《问答:怎样做到只接纳生命中的“好”?》
新研究:气候因素如何影响性格
生活在不同地域上的人,由于环境、生存方式、地理气候的不同,心理和行为特征也不一样。这就是“地缘性格”。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王垒教授课题组在《自然》子刊《自然·人类行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从气候因素的角度,揭示了气温与人格特点的关系,提出了“地缘人格的温度理论”。
这项研究指出,人类的行为和环境的温度有很大的关系,相比极端的高温与低温,适宜的温度增加了人类探索环境和人际交往的可能性。同时,适宜的温度也决定了劳动生产模式,影响了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左右了选择性迁徙的决策。因此,环境温度是更为源头的影响人格特质的因素。
王垒教授的课题组邀请国内多所大学的研究人员,展开了大规模的数据采集,总共采集了中国内陆59个城市的横跨40年的气象数据(包括气温、降水、气压、湿度、风速等);同时采集了各城市大学生共计5587人的人格数据(这些人入学前18年居住在与祖籍相同的城市)。通过分析发现,居住在气温相对适宜(接近22℃)的城市的人,在社交性和稳定性人格维度(包括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特质),以及个人成长和可塑性人格维度(包括外向性和开放性特质)方面,明显比较高。这可能主要是因为适宜的温度会鼓励人们更多地进行户外活动、社会交往,以及探索、接触新事物。
随后,王垒教授邀请了国际合作者组成大型跨国团队,获取了来自美国1万多个不同邮编区域的气象数据和166万人的人格数据,计算结果重复了中国样本的发现。
总之,这项研究对探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心理和行为可能造成的影响提供了依据。研究预测,随着温室效应带来的温度提高,人的性格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李翔知识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