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漂一族如何看《最近有点为北京感到难过》

文|庄九夫人

作为上漂一族如何看《最近有点为北京感到难过》_第1张图片

这两天朋友圈有篇文章叫做《最近有点为北京感到难过》比较火爆,引起很多人共鸣。

作者是一位地道的北京人,叙述因为高压力,身边不少有才华有能力的朋友逐渐选择离开北京。曾经怀揣梦想,只身一人,带着一条“毛巾被”来京闯荡,现如今,面对高房价高生活压力,不得不选择逃离,这其中一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挣扎和彷徨。

作者难过的是北京因为自己的狭隘而导致的人才流失,而文章火爆的原因应该是触动了当下很多年轻人那颗焦躁不安的心。

记得2012年大学毕业刚考上研究生时,我和我的闺蜜们约定毕业后来上海闯荡,来到这个中国最大最现代化的像美国一样“海纳百川,兼容并蓄”靠移民发展起来的城市,相信一定有很多机会等着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凭借我们的聪明才智,踏实肯干,在上海一定可以闯出一番天地,好好地生存下去,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然而现实却残忍地告诉我们,我们“too young,too simple”。

因为我们“惊喜”的发现,还算是“高知”的我们,即使每天朝七晚九,加班加点,拼命努力认真的工作,我们每年工资增长的速度不仅远远比不上房价增加的速度,而且也远远比不上房租增加的速度,甚至可以预测到挣了几年的工资不够填补一年买房的差价。

即便我们的父母们非常有能力,除了把我们培养“成才”,还能给我们在上海筹够一套小房子的首付,可是户口政策的限制,没有户口,还是没资格马上买房。

之前还规定无户口,但是有居住证和结婚证的夫妻双方可以购置一套住宅房,但是2016年新出台的“五年社保”购房新政策,又一棍子打死了很多上漂年轻人的幻想。

这说明,即使现在我们有现钱,有一个合适的结婚对象,还是不得不要在上海租房五年,为上海贡献五年的青春年华和社保资金,才能有资格按揭买一套属于自己的首套房,过上所谓的安稳的生活。

可是五年之年瞬息万变,何况朝令夕改,到时也许房价不仅像火箭般又窜了个新台阶,而且对外地人购房限制又改成了“八年”“十年”社保规定呢。

更何况到时我们人到中年,不仅要面临父母的老去所带来的的医疗问题,孩子到学龄年纪所带来的上学问题,可能还要面临因为环境所带来的的健康问题。

就像一篇评论文章说的,现实只会更加残酷的告诉我们越来越买不起房子。因为我们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何谈其它?

知乎里有个问题叫做“北京的房价是不是正在透支着北京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

一位北大本硕博毕业,在北京一所研究机构工作的兄弟在下面回答说,自己要离开北京了,原因是自己的孩子四岁了,到了学龄却找不到合适的学校,因为学区制,户口,社保把家长分成了三六九等,然后学校按排序招录,录满为止,而不是看小孩的资质,而他排下来只能排第六,仅比外来无户口的流动人口多一等。总结下来,就是没有能力买一套学区房。

这位兄弟曾经也是个有梦想的人,放弃企业40W+的年薪,选择月薪1W+进科研单位搞研究,希望能够永攀科学高峰,为自己也好为国家也好,可以追上国际的科学研究水平,可是却被现实狠狠打了一巴掌。

在北京三年,被迫搬了三次家,第一次因为房东要卖房;第二次他爱人怀孕,人家忌讳在自己房子里生孩子;第三次房租增加太离谱,比周边贵了1500元,最后更是为了所谓的“虚幻的”学区房而逃离北京。

这位兄弟至少还有个北京户口,而我们这些读书近二十年同是985院校毕业,因为只是个小硕,不是国家重点专业,达不到上海落户分数要求,却连个正式上海户口都没有,只有一个每年要去登记更新的上海居住证,我们便是那“第七等”的外来流动人口。

每个月那微薄的工资收入,即使不旅游,不娱乐,但去掉房租,去掉水煤电网,去掉衣食行,去掉人情往复,再去掉一些自我提升的培训费用,真的所剩不多。

当我们的人生目标变成了为基础物质奔波忧虑时,又何谈创造力和生活品质?又何谈潜心创造价值?

小时候读书,受到的教育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知识就是财富;读研时,受到的教育是不要浮躁,要能够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失败与挫折;工作后受到的教育是,你还年轻,不要太看重钱,经验和实践的习得才最重要,此处没有回报别处自有回报。

我们始终相信说的有道理,我们也照做了,可是,却仍然丝毫看不到未来的方向在哪里?我们也相信知识是可以创造财富,可是最终创造的财富又都归了谁?如果一辈子的辛苦追求只为一套房,那人生的意义又何在?幸福感又从何而来?毕竟安贫乐道这种崇高的生活,我们也还做不到。

前两天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说网上有一个问题问的很犀利很好,就是:那些上了清华北大的都因为买不起学区房,带着孩子回老家了。学历不值钱,学区房凭啥值那么多钱?

我想,这便是人生价值观的一种扭曲吧。就像现在一些主流媒体批判的,年轻的小孩只知道追剧追星追小鲜肉,追这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可是,又何曾想过我们又生活在何种文化渲染的环境之下,首责只当又是谁?

年前和朋友聊天,她说自己的一位师姐放弃在外企的工作回老家了,因为在上海实在看不到希望,她说她过两年说不定也会走,这种不安定看不到未来的生活,有时候会让人非常的绝望,尤其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前两天回学校看望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小师弟小师妹们,只有一位有户口确定要留在上海,其他的要不回老家工作,要不去周边城市,打算远离上海。

记得当时和他们聊天聊到上海的高房价,一位小师妹可爱的说:“为什么我的爷爷当时不来上海闯荡,即使当个马仔,我现在在上海也拥有一套房了啊。”这确实是实打实的一句玩笑话,然而又何尝没有倒出我们的心酸无奈?

作为本地的上海人,很多人因为拆迁坐拥几套房,即使不工作,仅靠收房租都可以过上很舒适很体面的生活,而我们花了年薪的三分之一在上海也才能租的起一套很老旧的有着各种问题已经二十多年的楼梯房。

当初学校卧谈时,大家都信誓旦旦的说自己一定要嫁给爱情,而现在有很多却都迫于现实的无奈,希望找个上海本地土著嫁了。

很多人可能会说,既然在上海那么举步维艰,那你离开啊?又没有人逼迫你必须呆在那里?那也是你自己的选择啊?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可是如果真的要离开,我们又真的准备好了吗?我们现在所学所做的事情,在家可以找到一份对口的工作吗?我们现在的所思所想,又有多少人可以和你畅谈无阻理解知道呢?习惯了购买物品支付宝快捷支付,对于还要银行取钱现金支付多少有些不适应吧?习惯了为梦想拼尽全力,突然安定下来只围绕家长里短,多少也会不习惯吧?大龄未婚,除了被指指点点说长道短以外,可能也已经被归为另类人群了吧?更不要说去听场音乐会,看场刚上映的I-MAX电影,或者去国际的购物中心买一件自己种草已久的大牌衣服。

因为资源分配的极大不平等性,上海或者北京这座城市,尽管为年轻人关闭了很多扇门,但它多元开放包容的生活环境,也给年轻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想象空间,以及那改变命运的渺茫的可能性。

所以,请不要为北京难过,也不要为上海难过,而应该为我们自己难过,想逃却又无处可逃,挣扎矛盾,痛苦而又无奈。

你可能感兴趣的:(作为上漂一族如何看《最近有点为北京感到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