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自强《小学语文教材:记忆字词,还是建构意义?》有感

单看这题目,我就是同意建构意义的。

作者认为,小学语文教材要不要选取经典、优秀的自然文章,这几乎是一个不容讨论的问题。语文教育就要使用优质的资源。小学语文的文学教材要以儿童文学为主体性资源。儿童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优秀作品都是经过多年的岁月磨洗,最后被大家所认同的。这些作品蕴含着具有灵性的创意,熔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炉,具有很高的语文价值。要从浩如烟海的儿童文学作品中选择出具有语文学习价值的好文章,教材编写者,特别是教材的主编,就必须是读书人和鉴赏家,而且还要具备语言学、文学、儿童文学、阅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系统知识。

然而偏偏就有自以为是的编写者,拿阉割版的经典给孩子们来读,还美其名曰方便阅读。我虽然暂时没有孩子,但也接触过不少孩子,对孩子的教育不能说很懂,只能说略有研究。个人体会,孩子的创造力、接受能力、探索能力都是很强的,更多的时候我们不是告诉他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而是观察他,在保证他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让他自己去探索、去尝试,只是在关键处或他请求帮助的情况下给他指导,但也不要急于把下面的内容都告诉他,而只是启发他继续探索。虽然这样做家长是费了点心,但个人认为这对孩子创造力、探索能力的培养是有极大帮助的。回到教材这个问题上,阅读那些阉割版的经典或胡拼乱凑的文章,读过也就忘了,唯一的功能就是认识几个字词,而一篇好文章一时可能读的不太懂,但读的久了,或次数多了,自然会在内心留下一定的烙印,以后可以像动物反刍一样,他会慢慢地去回味,有可能在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就会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这远非是认识几个字词所能比拟的。

而且字词这东西迟早是会记住的,但写作的灵感和语感却不是那么容易培养的。好比写字,写的正确重要还是写的漂亮重要,我认为写的漂亮重要,因为以后会一直写,从长期来看,对肯定是会对的,但是字体一旦没写好看,再想纠正过来恐怕就很难了,不知有没有读者像我一样,嚷嚷着练字,却依然没有写好看到哪儿去,再想写得好看也写不好看,但恐怕没有人想写对却怎么也写不对吧。再比如我会夸某某写的字真好看,却从来没夸过谁谁写的字真对,因为大家都知道写对那是太简单了,你要是夸人家写的对不是自讨没趣才怪。写的对就像这物,写的漂亮好比这神,神附着于物,然而没这神,物便是死物,而非活物,物易得而神不易得。

如果真的有人夸我写的字真对,那我只会想:这人是不是有病,你这不是在侮辱我的智商嘛。当然我只会默默念,不会说出来,我只会送你一个轻蔑的眼神外加一个左嘴角微微上扬。突然想起了初中的一位老师好像是叫陈立君吧,记不太清了,因为确实由于对老师的尊重,很少直呼他的名字,不过我们给他起了一个外号——武大郎,虽然他并不兼职卖炊饼。他教我们数学兼职地理,但如果你真的以为他是教数学的,那么你就错了,他的专业是地理。没错,我们的初中就是这么衰,连个像样的数学老师都是个稀罕物,但我又不得不承认,他的数学确实要比地理教的好。起这个外号,并不是我们要侮辱他,只是看他个头不太高,起的好玩,幸好他教学严厉但为人又不失幽默,听听也就一笑而过,有时还会自嘲几句。其实我们还是挺怕他的,也就私下叫叫,不知他从哪儿听来的,先说到这吧,再说要跑题了,改天要专门给他立一传记,就叫武大郎后传,哈哈哈,开玩笑的,希望老师以后如果能看到这篇文章不要生气。武老师,哦,不,陈老师一次课上给我们讲过,说他大学时一个室友是学美术的,一次他看到室友在画画,觉得画的挺好的,就夸了一句:画的真像。然后他室友扭过头,斜着眼盯着他,轻蔑地来了一句:你懂什么。然后又专注他的艺术创作了。我在想,是不是在艺术家的眼里不像的才能算得上艺术,他要的是这神。我猜测,如果陈老师当时说的是画的真有神,我都有点看不懂了,兴许他这室友会高兴的不得了,可能还会请他吃个饭。

其实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表达,笔者是支持作者的观点的,引用作者的话就叫做:

目前国家正在致力于建设创新型社会、培养创造性人才,这就不能全称式地将语文的性质定性为“工具”,而必须将语文视为心智世界的建构物和创造物,通过建构性的语文学习,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造灵性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朱自强《小学语文教材:记忆字词,还是建构意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