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的“智能汽车大战”,谁会孕育出下一个独角兽?

互联网巨头的“智能汽车大战”,谁会孕育出下一个独角兽?_第1张图片


一边是互联网,一边是传统制造业,看似不搭的两个行业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下,却碰撞在一起发生惊人的化学反应。放眼当下,VR峰会一场接着一场登场,机器人产品一个接着一个发布,智能汽车背后身影忙碌不停。这派火热之下,自然少不了资本的推波助澜。以VR为例,仅几个月全球融资金额就高达2.17亿美元。除此之外,在硬件领域,智能汽车也是近年来资本十分青睐的对象。

无论是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还是苹果公司代号为“Project Titan”的纯电动汽车,智能汽车早已从已从单纯的代步工具化身为“下一个互联网入口”,同时也给了资本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而在国内,随着BAT的入局,整个智能汽车行业悄然进入了“战国时代”。


阿里巴巴


阿里的智能汽车之路,是从车载系统开始。2014年7月,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签署“互联网汽车”战略合作协议,围绕着“互联网汽车”和相关应用服务展开合作,以最终用户体验为导向,集成阿里巴巴的“YunOS”操作系统、大数据、阿里通信、高德导航、阿里云计算、虾米音乐等资源和上汽集团的整车与零部件开发、汽车服务贸易等资源,打通汽车全生命周期用车需求和互联网生活圈,推出互联网汽车荣威系列。

除此之外,阿里还与上汽集团合资设立10亿元互联网汽车基金,推进互联网汽车开发和运营平台建设。一个是中国汽车业中雄踞多年的老大,一个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翘楚,两者的结盟带来了无限遐想。

随后在2017年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宣布与神龙汽车达成合作,后者将自2019年起开始搭载斑马网络的车载系统。阿里的打法很明确,就是通过车载系统抢占智能汽车市场,而百度则把重心放在了自动驾驶层面上。


百度


在互联网造车这件事上,百度或许不是最早的一家,但绝对是发展最迅速的企业之一。

百度自2013年就开始从事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在随后又将其自动驾驶技术打包,推出了阿波罗开放平台,积极寻找车厂、供应商、技术商等合作伙伴,向其开放百度的自动驾驶技术。除了技术上的提升,百度还积极地通过与车厂联姻来推动技术平台落地。目前,百度已经与包括奔驰、宝马、英菲迪尼、沃尔沃、丰田、现代在内的六大国际著名车企达成合作,众多热门应用接入百度LBS车联网API,完成“人、车、手机”的移动互联。

2015年,百度无人驾驶汽车正式上路,首次完成测试。尽管一度被质疑“爆冷”,但是百度却没有停止自己的造车大计。今年7月,百度CEO李彦宏更是亲自乘坐百度无人驾驶汽车驶入北京五环道路,在拥堵多变的道路情况下安全抵达目的地。

前两天百度还爆出消息,与腾讯一起领投了蔚来汽车10亿美元融资,善于布局的腾讯自然是不会缺席智能汽车这个“风口”。


腾讯


尽管这家巨头在汽车领域早有布局,其涉及的领域包括智能出行、二手车服务、租车市场等,但其正式开始研发自动驾驶还是得从2016年说起。2016年下半年,腾讯成立自动驾驶实验室。同年年底,腾讯与上海国际汽车城签署合作协议,将自动驾驶进行应用。

进入2017年,同其他所有看好自动驾驶汽车产业未来的企业一样,腾讯也加速了对自动驾驶的产业布局,通过与蔚来汽车、特斯拉、广汽等整车企业合作,一方面弥补互联网企业在整车制造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看好这些企业在自动驾驶研发领域的领先地位。

于同年9月,腾讯牵手广汽,推出智能汽车制造。腾讯选择广汽是有道理的。首先就广汽而言,除去传统的整车制造技术及相关服务,广汽在自动驾驶、车联网、智能驾驶等新兴领域,很早就开展了相关的技术研发。并且作为国家五大汽车集团,只有广汽没有和其他巨头合作了。


为什么巨头加速布局汽车行业?


BAT在汽车上的投入力度如此之大,在我看来主要是内部动机的驱动和商业价值的吸引。

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它们要争夺高科技行业的入口。汽车很有可能成为继计算机和智能手机之后整个高科技行业新的产业。当自动驾驶技术实现之后,汽车将可能会变成一种生活空间,人们可以在里面做任何事情,除了开车。着眼现在汽车应用市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越来越多的司机放弃了车内内置导航,改用手机地图来进行导航。

即便不考虑增量用户和场景的价值,BAT通过投资汽车,本身也可以成为一门巨大的生意。汽车是一个与互联网相当的市场,互联网公司不甘心只在汽车流通环节分食蛋糕,而是想要像特斯拉一样,深入到汽车制造环节,尤其是当新能源汽车带来一条“弯道”之后。汽车行业门口的野蛮人特斯拉短短几年时间市值便超过了百年汽车老大哥通用,更是让科技巨头们振奋不已。更深层次来看,汽车作为交通基础设施,还能成为进入出行服务市场、交通基础设施、加油充电市场、汽车后市场的切入点,这些交通产业都是互联网巨头在积极进入的市场。

回到汽车行业来看,鲜有变化的百年汽车行业,所存在的痛点也给了科技公司大量的机会。众所周知,汽车制造的成本是巨大的。以特斯拉为例,他们有经过优化的汽车生产线,新能源以及无人驾驶技术。但是他们的现金流是他们最致命的问题。从2014年到2016年,特斯拉已经连续三年净利润亏损,亏损额分别为2.94亿美元、8.89亿美元和7.73亿美元。而且目前整个传统汽车行业缺乏新的市场,而现有市场已严重饱和。

总之,汽车行业存在大量的痛点,科技公司正好有能力解决这些痛点,再加上科技公司都有求增长的动机,所以押注汽车,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不难看出,目前国内互联网公司“造车”基本上都不是传统汽车行业的玩法,也不是特斯拉模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折中的方法,即不参与汽车的工业制造部分,而是通过战略合作和投资的方式,向汽车公司注入互联网基因和技术,使其成为一部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电动汽车。

虽然智能汽车产业前景可观,但其发展也面临着基建设施、安全保障、法律和道德规范等各方面的制约。一辆智能汽车要真正像人们所预想的那般“智能”地上路,恐怕还要绕过很多很多的“坑”。相对于BAT而言,对于汽车的野心都不再是只做一个小的环节,或者让手机可以与汽车连接,而是要进入整个汽车行业,进入到整车环节。不过大家思路却又如此不同,阿里从操作系统切入做车联网,百度想要通过开放产业平台涉足到从车联网到云服务再到自动驾驶的全部环节,腾讯采取投资的思路押注赛道上的重量级选手。那么,BAT造车上演“三国演义” ,谁将孕育出下一个独角兽?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巨头的“智能汽车大战”,谁会孕育出下一个独角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