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敬畏,能让我们走的更远

心怀敬畏,能让我们走的更远_第1张图片
图/网摘

导语:

我们也许会对一位厉害的大人物心存钦佩,却越来越难以对身边其他自然的造物怀有喜爱与虔诚,而这正令我们心灵的成长越发艰难。

0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间的哲思奥秘蕴含于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即便是在一花一叶之间,这种慨叹古已有云。

古人观万物思己身,而现代人却时常会缺乏一种观察的精神。

这不是说人们不会观察。现代的我们,会细致地观察机械车轮下的运转速度,会详细地观察航天科技的精密部件,会仔细地寻找每一丝不一样的科技微观,却不太容易保持对大自然最原始的敬畏与好奇。

这当然也可以理解。正是现代科技的发展,正是每一位现代人的努力,正是从科研工作者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追求,才让我们此刻的生活越发的舒适。

从衣食住行,到远航飞机,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所有人类前所未有的机遇与便利。

这确实是最好的时代,因为一切都日新月异。我们不必再像古人那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也不必像近代刚刚发展时那样“物质单调、选择单一”。

但,快速发展的经济,却似乎并没有填补上心灵的空白。

现如今的很多焦虑与空虚,反馈出的却是社会高速发展的另一面隐忧,即心灵成长的缓慢与滞后——

本是通讯最为便捷的时代,但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空虚和孤寂;

本是交通最为便捷的时代,但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御宅的生活,不喜融入社会、参与社交;

这本是物质欲望最容易满足的时代,但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欲望难填、对生活难以感到满意。

究竟是我们的欲望发展太快,难以满足?还是因为我们的心灵过于空虚,以至于一切的外在享受,都不过是饮鸩止渴?

也许,是时候审视一下内心了,问问自己的内心想要什么?

而不是用大吃快餐的暴饮暴食治愈内心的惶恐不安,用宅在家里的方式来麻木自己的孤寂,用看偶像剧或者汤姆苏的小说,来让想奋斗的心得到虚幻的寄托。

心怀敬畏,能让我们走的更远_第2张图片
(图/网摘)

02

冯唐在《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一书中曾提到,人是需要一点“通灵”的精神的,否则就会“很容易出溜成行尸走肉”。

他说,这“通灵”的时期,在“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候月、听雨、浇花”乃至“钓鱼、对画、漱泉、晏坐”或是“看山、临帖”等等言行之间。

这与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些古文游记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还记得小时候上学,学到《始得西山宴游记》时的心驰神往。

在柳宗元的那篇游记中,那曲折的溪流,怪石嶙峋的深山,尤其是那无远弗届的天地的壮阔与浩瀚,都给了书本这头的我以深深的慨叹。

或许源于小时母亲带我游历过的山水烙印在脑海中的生机与壮阔,或许氤氲于书法笔墨、古文诗词熏陶的点点情怀,总之,当我读到“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时候,天地壮阔之感跃然于眼前。

也犹如读到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被寥寥数笔的描绘,震撼于塞外风貌的雄浑壮阔,那旷野寂寥的铁血与悲壮让人浑身战栗,灵魂共鸣。

而今再读到冯唐的这些观点, 便深觉得,除却“通灵”这颇容易让人有争议却不得不承认很形象的词语,他的体察着实是深刻的。

我们需要一种认真而有灵性的活着的状态。

它是一种发乎内心,对大千世界万物与自身内在体察的觉知态度;是一种对世间神奇百态的原始好奇,是对所有生命的尊重,是一种让内心澄澈的状态。

它令人安宁、谦和、心怀敬畏,而这种灵魂的状态,恰恰正是现代人所紧缺的。

心怀敬畏,能让我们走的更远_第3张图片
(图/网摘)

03

显而易见,无论是古诗文的底蕴与华美,还是现代散文诗歌的优雅轻快,它们都根植于对世间美的感悟、觉知与敬畏。

而现今又有几人纯粹的在感受自然的震撼与壮阔,而不是各种拍照发图仅为证明自己曾“到此一游”。

从这个层面讲,还是古人对万物的体察,更为纯粹和受益。

我们横跨历史长河,纵观无数红颜变枯骨、英雄终迟暮,亘古不变的,是天地自然本身一贯的包容、广博、浩渺、神奇与壮阔。

它作为一切的根基,见证了一代代的兴衰始末,任人类在其上耕种、发展、并遥望着更前瞻的未来。它是一切的基石,却总容易让人忘却它的存在。

生命存在本身便是一种神奇,而这种神奇是建立在一个更久远的存在上。我们所有的词语赞叹、工艺制造,也都不过是对宇宙浩渺存在的一个延伸而已。

不敬本源,何谈长远。而这本源,本就蕴含在一花一木、世间的一切万物之间,它是生命本身的可贵,是来这世间一趟的何等幸运。

心怀敬畏,更多的,是一种珍惜活着的感激。

因为我们活着,所以可以看到世间如此的多姿与斑斓。这种敬畏,也更加是一种感怀万物存在的清澈状态。

心怀敬畏,能让我们走的更远_第4张图片
图/网摘

04

在适当的时刻,我们有必要停下来,学学古人的敬畏之情,思考一点哲学范畴的自省。

在时代让我们变得物质化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可以用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增加一点心灵的灵性,让灵魂能更安稳的前行?

世间万物、红尘百态,都是世间本有的一部分。我们自诩最智慧的地球生物,可也仅仅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那么,何不妨多观察一下蕴含于一朵云彩、一缕清风、一片花朵、一个微笑、一片繁荣景象后的点滴感动,与每一个幸福时刻呢?

消除惴惴不安、孤独寂寥的最好办法,便是让自己有所情怀,能对花草树木、远山大川,对人生的每一次遇见,对自己的每一场经历,都心存敬畏、能细细体会、并逐渐成长。

无所依凭的内心,终难走的长远。我们无需笃信什么,因为这个世间的美好,就可以是最大的依凭与安心。

体察万物中本就存在于身边的美,总能令心灵越发的富足。

心怀敬畏,能让我们走的更远_第5张图片
图/网摘

05

归根结底,我们所有的躁动不安、浮躁逃避,都是因为心灵的不满足。空虚的心灵让我们像饥渴症患者一样,无论获得了什么,都依旧空虚、寂寥、了无生趣、难以满足。

但这绝不是因为这个世间缺少美,而是因为我们已经失去太久感受美的虔诚。

它可以是自然的造物,也可以是人类智慧的凝结,它更重要的是一种对精神世界的体察与反哺。

即便我们不能走向远山大川,也没有机会成就丰功伟业,可生活中的美同样公平。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也都是“美”的蕴含之处——

爱情的相爱相守很美,朋友的相知相伴也很美;奋斗的英勇姿态很美,日常的温馨恬淡也很美;运动的体魄很美,舞蹈的韵律很美;军人的英姿很美,母亲的微笑更美!

所有的美,都是一直存续在我们的身边,只端看我们是否有发现的状态!

心怀敬畏,能让我们走的更远_第6张图片
图/网摘

06

沈复在《童趣》中,曾说,他会观察哪怕最渺小之物的细致纹理,以至经常有“物外之趣”。

而我觉得,我们缺的,就正是那如孩童一般的对万事万物的好奇与尊重。

由好奇得乐趣,由尊重得敬畏。这敬畏不是畏畏缩缩的胆怯懦弱,而是一份通透的对世间一切的珍惜。

小孩子往往敏锐、稚气、天真,是因为他们能更直觉性的察觉到世间最质朴的感动。

我们不求将自己的敬畏之心感动天地,只求这份心灵安守的状态,能让自己在这庸庸碌碌的红尘里,不至于让灵魂迷失。

无论是对手工艺品的赞赏,还是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折服,或是对世间万千生灵的尊重,哪怕仅是怀有感激之心过好当下的生活,我们都能从这份心怀敬畏之中,获得内心的安宁。

这敬畏不是匍匐在地的自嘲与自贬,而是与生俱来对美、对壮阔、对世界原始的喟叹与折服,是去感受、去欣赏,是心灵得以舒展和受到洗礼后的愉悦与满足。

这是更深层意义上的不卑不亢,是对自己存在于世上更全面的估值。

而倘若一个人,能够做到从世间种种间找到自己深觉的美,能寻到让内心诚恳钦佩又积极向上的动力,那么就能远离惶恐不安、患得患失。

他/她定能在这份敬畏之心中更好的启程,并获得心灵更长久的平和。

而至此,也终将能在人生道路上走的更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怀敬畏,能让我们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