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中心:从知识到学习者的距离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今天上了一天的课,蛮辛苦。回来听赵帮主精深营的第一课回放,虽然对成人学习法已经有很多的了解,这次再听,突然迸出新的思考,将其记录下来。帮主在提到“学习者为中心”方法论时,用了孟子的四个字“反求诸己”。查了下典故,原文8个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老话果真有智慧,简单8个字,就把我们生活工作中反复出现的问题道破了:事情不成功,遭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的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换句话说,今天老板批评了你,明天老妈提了一个你看起来貌似“迂腐”的观念,后天朋友待你薄了,你是否需要马上跳起来指责抱怨对方呢?你又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呢?知易行难。而将“反求诸己”运用在成人学习上,RIA学习上,一旦有了新的领悟,势必有更大的突破。

以“学习者为中心”难吗?

回到成人致用类的学习法,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来取代“以知识为中心”,这件事情是难还是容易?回答前,先看两个小例子:

1、一直觉得自己与人沟通能力太弱,于是操起了一本沟通力的书开始阅读,并且采用RIA的方法开始从头到尾写,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吗?看起来好像确实是以问题为导向的?

2、再看一个例子,这是赋能班情绪管理课的一个例子,问题:男友这个星期没给我打电话,我觉得他说话不算数,产生了很大的烦恼,于是我开始操起一本沟通的书来读对吧,好好说话。可是,好像,读书并没有触动到我心里的那根弦。发生了什么?我们看下这个例子探索后发生了什么:

不打电话给我 ->(追问)-> 意味着不关心我,不爱我->(追问)-> 意味着我肯定哪里做错了 -> (追问)-> 意味着他总会甩了我 -> (追问)-> 意味着我有很强的不安全感,我会孤独终老,最后悲惨死去...

故事发展到这里,你觉得还是一个看起来的沟通问题吗?也许一次沟通是可以解决这次争吵,可是这个信念还在,那一定还会在其他地方出现状况。

有了例子2后,再读例1,相信我们会对这样的学习效果也会有新的思考。

谨防打着“学习者为中心”的旗帜,我们还踏着“知识为中心”的老步子

为啥这样说,在第一个例子中,我们还没看清楚问题出在了哪里,是什么问题?就匆忙的拿书开始阅读,当问题没看清晰具体时,拿的药必然也是泛泛而吃,而后花了很多精力,但收效不大;

而第2个例子,看起来已经问题很清晰具体,我在某个场景下产生了烦恼,应该选择如何正确“表达担心”这服药了吧,吃了也能见点效,不过问题又会出现,可能还披着新的外衣。是因为根不在这里,和自己更深层次的信念有关系。

玩过私董会、教练圈的小伙伴都有感触,我们一大半的流程,会和问题本身呆在一起。而且当重新定义问题时,我们经常发现对比刚提出来的问题,已经大相径庭了。问题没有去探索,去思考,而抓了书就想解决,很可能因为你没看清问题,你跑错了门诊,或者即使找对了,真正的“药”从你身边飘过,你也会视而不见。

慢成长:深层次改变的难度

最近,在读《太傻天书》,里面提到了思维病毒这个词,也就是自己日积月累出来的观念和想法,经过几十年的自我验证,强化,转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们之间有太多藕断丝连,你的改变要很小心仔细的清理干净你的旧有思维,即使留了一点小火星,它的反扑力量也是巨大的。

举个坚持跑步的例子来说,你想要拥有持续的健康,然后看了某个权威文章推荐定期有氧跑步,于是选择了定期跑步,你觉得需要坚持,应该加强意志力,于是你学习了如何增强你的意志力。但跑了一段时间后,你的意志力感觉耗尽了,对这个也再也没有坚持的动力。

事实真的是意志力吗?确实有关系,但是,很可能是你长期作息不规律,或是加班久坐,这些习惯都是健康影响因子,而自己内心并不愿意改,还执着的认为跑步都可以解决,坚持跑了以后,身体仍然改善不明显,其实你更深层次已经怀疑跑步的有效性了,然后传导到意志力的问题上,心累坚持不下去,于是一下子把这个健康翘板给压垮了。

上述例子中,以为跑步就能有健康,只需学习意志力就能坚持跑步这个方法,显然在更强大的网状“旧有思维模式”面前压得踹不过气来。因此,改变是需要不断审视自我,不断与自我对话,去探索更多、更深的问题。

我想这也就是后面精深营课程里提到的,再次构建你个人的知识体系的价值。在新的体系和思维方式下,去打开新的疆域。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的中心:从知识到学习者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