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黑客:1.6 增长黑客担任的团队角色

首次接触“增长黑客”概念的人,可能会将它与市场营销混淆。说起市场营销,人们会想到满屏幕花里胡哨的横幅、打开网页猝不及防蹦出的弹窗、视频播放前长达数十秒的贴片、邮箱里不时收到的来路不明的推广邮件……没错,他们的确大都是市场部门的“手笔”。

互联网公司的市场部是一个以数据为依据、资源为根基、金钱为武器、人脉为引擎的有机系统,寻求公司对外利益的最大化。市场部的设立更适合有一定资源优势的企业,尤其是那些商业模式已得到验证、正在或已经建立了持久稳定的用户获取渠道,且能将成本压缩在合理范围内的较成熟企业。而尚未建立起对市场足够了解的初创公司,一上来就狠狠砸钱并非明智之举。当务之急是引入增长黑客,通过测试取样、建模修正和无数的试验,去发现更多被低估的低成本的有效增长途径。任何一个关键环节都存在不断优化的可能性。真正贯彻了“增长黑客”理念的公司,每一个人都应该是一名增长黑客,在完成自己的岗位职责之余,能够兼顾产品指标的达成情况。

在互联网公司中,与增长黑客相关或近似的其他成员角色包括产品经理、产品运营、研发工程师、交互设计师、用户研究等。从产品功能的策划角度看,产品经理需要考虑现有产品缺少哪些功能来迎合用户,并且对功能推出的路径和节奏制定规划。而增长黑客更倾向于关注那些能带来数据增长(尤其是自发传播)的功能特性,例如订阅机制、邀请机制。从投入产出比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产品运营者更希望采用已被验证有效的既有方法,不断复制成功的经验,例如,如果送礼有效就持续搞活动,增加礼物数量和奖品价值,如果心灵鸡汤类的文章可以吸引读者点击,就增加这类文章的比重。而增长黑客更倾向于从数据中获得启发,发现新的机会,设计试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为产品增长闯出一片新的空间。可以预计,很多时候增长黑客的尝试会陷入瓶颈和徒劳,这从运营的角度讲是难以接受的。

从现有的发展情况看,工程师可能是最接近和容易成为增长黑客的一群人。因为从能力角度看,增长黑客不仅需要想法,更需要将想法落实到行动的能力,包括自研工具、采集样本、分析数据、大规模推广,光会纸上谈兵是行不通的。懂技术,未必能变成好的增长黑客,而倘若不懂技术,无异于刘姥姥进大观园,面对纷繁复杂的产品表象,愕然眼前,小心翼翼,无法分辨靠谱想法与异想天开之间的边界,也让他人难于配合。

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领域,通过视觉手段去影响用户的体验与感知,除了要掌握最基本的图像处理技术,还需要对心理学、广告学、行为经济学等学科有所了解。尤其是交互设计师,与增长黑客一样,需要考虑用户操作行为与最终结果之间的关系,例如这里是不是应该显示高级功能按钮?什么颜色的按钮转化率最高?用户能一眼看到想要强化的行动召唤元素吗?只不过增长黑客对纯感观层面的艺术性要求并没有设计师那样苛刻——换句话说,即便丑陋,能带来增长的方案在一定程度内也是可以接受的。

至于用户研究,简称“用研”,是通过对网站访问量、应用行为统计等数据的分析,从中发现用户使用产品的情况,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和趋势,供其他部门(如市场营销、产品策划)制定决策用。研究用户是实现产品增长的前置条件,前者为后者输出赖以决策的客观依据,后者则根据研究结果制定对应的行动对策。一般只有大公司会配备专门的用研部门,辅助其他业务部门的工作。在中小企业和创业公司,用研的任务通常由产品、运营分担。用研人员需要具备优秀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准确挖掘用户需求,结合商业目标快速调整设计方案,并通过清晰的报告或信息图将研究结果呈现出来。通常用研人员需要有较高的外语阅读水平,能查阅国内外专业资料,掌握国际通用的研究方法。好的增长黑客本身也应当是专业的用户研究者。

通过上述综合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增长黑客是游走在产品、运营、研发、设计、用研等环节之间的多面手,它既是黏合剂,串联起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又是润滑剂,抹平造成阻碍的因素,降低失灵卡壳的可能。一名增长黑客不仅需要肩负起推动项目前进的重任,还应与他人紧密配合,集百家所长,并弥补其他角色的短板。

增长黑客:1.6 增长黑客担任的团队角色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中心官方博客

增长黑客:1.6 增长黑客担任的团队角色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个人组成的“复仇者战队”,图片来源:Google+

你可能感兴趣的:(增长黑客:1.6 增长黑客担任的团队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