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以为文章盖世,大数据告诉我秘密

我自以为文章盖世,大数据告诉我秘密_第1张图片

为啥分析?

2016年5月28日,我开了个微信公众号,起名叫「2H青年」。

起源是,心里有股洪荒之气,憋得难受,公众号是我的一个阀门,定期按一下,「扑哧」,整个人就清爽多了。

有朋友很好奇为什么叫「2H青年」,「2H」到底有什么含义。含义当然很多,特别多。我有问必答,只是每次回答不尽相同。

让我不能容忍的是,竟然有人能看成「2B」!醒醒啊!「2B」到「2H」之间,还隔着「B」「HB」「H」呢好吧?

截止这篇文字,在公众号里,我一共推送了7篇。单篇阅读量最高600+,最低200+。就像李宇春唱的,「普通的disco我们普通的摇,我普通的心在扑通扑通的跳,有普通的热情在普通地尖叫」,作为一个普通人,这个数据已经超出我的预想。

而且,第一篇《武清名媛生活指南》,本质上是公益软文。在我的营销下,有3家武清本地公众号进行了免费转载,其中2家是首图文,总阅读量达到10000+。可以算作是初战告捷,我甚至有些窃喜。

但同时,我也很冷静。我知道,微信是熟人社交,大家彼此或多或少在真实生活中有过交集。当我在朋友中推介我的文字时,当我的朋友们再次热心转发时,当朋友的朋友继续扩散时,背后,是他们用自己的人格、信誉、品质在为我背书。

以上种种,我的感激、感谢,语言不足以表达,我放在心里。

有这样一种情况,我不能假装视而不见:我愿意点开这篇文章,是因为我信任转发的这个人,尽管文章本身很垃圾。

所以,机智的我,同时又开通了一个头条号。

和微信公众号同名,不做推广。我想把自己这头驴,真正地扔进乌泱泱的人群里,去迎接陌生人的大棒或者胡萝卜。而非因为我是谁家的二小子或者三闺女,碍于情面,一个劲儿地夸:嗯,真是头好骡子!

头条号是公平的,给了我想要的答案,基于大数据。

分析什么?

一、整体数据

我自以为文章盖世,大数据告诉我秘密_第2张图片
▌ 头条号整体数据

1、订阅用户。截止昨天,我一共在头条号发布文章5篇。获得55名订阅用户,这些订阅读者全由一篇文章吸引而来,后面我会具体讲到。

2、推荐用户。头条的机器算法完全基于大数据,它根据历史发文情况算出,我的单篇文章会被推荐给47620名读者,这些读者需要做的是点开阅读,或者点「不感兴趣」。这个行为会被算法采集。

3、头条号指数。头条号指数满分950分,从「活跃度」「原创度」「垂直度」「健康度」「互动度」5个参数综合打分。我的分数未过半,接近及格。但是,在「活跃度」和「原创度」上是满分。

4、累计阅读量。5篇文章的平均阅读量超过1600,数据看起来也还不错。但实际上,其中2篇文章带来了超过98%的阅读量。

二、读者分析

我自以为文章盖世,大数据告诉我秘密_第3张图片
▌ 读者的年龄、地域分布

1、性别比例。男女比例为56%:44%,我相信,一段时间后,这个比例会接近1:1。

2、年龄分布。主要读者集中在24—30岁,人数达到3680人。这也符合「2H青年」这个公号的定位。

3、地域分布。天津地区为读者主要来源地,人数达到4035人。这和第一篇高阅读量文章跟天津武清这个话题有关。

三、采样分析

我自以为文章盖世,大数据告诉我秘密_第4张图片
▌ 5篇文章整体数据

1、采样标准。阅读量低于1000的,本身话题就属于小众,很好理解。

这里,只分析《武清名媛生活指南》和《干货整理|听年薪近百万的人讲文案写作》这两篇。

2、理论基础。在我看来,读者是否会对一篇文章感兴趣,就像相亲,是一个互相筛选的过程。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进行第一次。读者的阅读,完成了第二次。

手机阅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社交属性。「我说什么,在别人眼里,我就是什么样的人。」同样,「我读什么,在别人眼里,我就是什么样的人。」同时,好东西需要分享。因此,读者转发,是第三次筛选。

收藏量,也值得玩味。平时阅读,看到感兴趣的内容,觉得以后用得到,我会用有道云笔记同步收藏。虽然,以后也很少再去看。但当时,觉得有用。这是第四次筛选。

3. 内容分析。《武》这篇,文字较长,有点小文艺,这是一次筛选。对武清这个地方是否感兴趣,又是一次。文章和读者有什么关系,读完有什么用,又一次筛选。

本文虽然阅读量目前最高,但大多数读者都是天津范围内的,这也是头条的机器算法推荐机制。在读的过程中,读者或许会觉得好玩有趣,但读过之后,也就完了,并不能收获干货,或者借助完成一次社交行为。读者读完后,选择「推荐」的,只占比58%,同时,阅读量是推荐量的1/20。因此,收藏量和转发量并不高。

《干》是绝对的干货整理,是一堂文案写作课的笔记。标题中的「干货」「文案写作」「年薪近百万」分别起到了筛选作用。文章内容并非原创,只是整理、补充、修正和适度阐述。

阅读量不如《武》,但收藏量达到惊人(我)的1660次,转发量也达到214次。而且,这篇文章带来了目前为止所有的55名订阅读者。阅读量中,91%的阅读来源,是读者的「推荐」行为。阅读量上升到推荐量的1/10。

有啥结论?

一、自嗨 or 群嗨?

更直白说,是坚持自我,还是迎合读者?是输出思考,还是输出干货?

基于手机的阅读,是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这个时代又是注意力极度分散,一切求快的时代。从以上数据看,读者更喜欢拿来就能用,用了就能上手的干货。如果去讲述某种道理,试图引发思考,对于读者而言,一来费时间,二来费脑子,注定不会受到更大范围的接受。

1、自嗨的好处

独善其身。写作过程中,写作者个人情绪得到宣泄,灵魂被抚慰,获得极大的满足。但往往交互性差,这样的文章,多数人不爱看,不想看,看不懂。

2、群嗨的好处

委屈自己,娱乐别人。读者喜欢什么,就写什么,怎么劲爆、怎么抓人就怎么来。读者看得很爽,可自己的心理是扭曲的,压抑的,很不爽。

3、我的结论

没结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二、标题 or 内容?

内容为王,这话没错。但标题如同颜值,是第一眼。在手机屏幕上,读者的注意力停留在单个标题上的时间以毫秒计。

与其让读者点开内容去判断,不如简单粗暴、直接明了,在标题中引导、指示读者:呶,这绝对是好东西,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一旦在茫茫人海中擦肩而过,以后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堪,你总会后悔,当时,我怎么就不能多一点耐心,点开它看看呢?

所以,从读者的需求角度出发,我得出了三个小结论:

1、少用陈述句。用适量的问号和感叹号,与读者互动,引起好奇,让读者自觉预设答案,点开内容去验证对比,获得认同,或者出乎意料。

2、多用关键词。一个合适的关键词,能让目标读者控制不住自己的手指。他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我的天呐,这正是我要的!得看看,时间来不及,也得先收藏。

3、慎做标题党。不要为了吸引注意力而不择手段,别侮辱读者的智商。骇人听闻、故弄玄虚、文不对题、色情暴力,这样的标题还是不用为好。读者上当一回,就没有下一回。

免责声明

亲爱的读者大人:

1、本人非专业统计学出身,在数据的采样容量和样本分析上难免不够严谨,有疏漏、偏颇的地方,还请谅解。

2、我的结论仅仅是我的结论,主要是为了复盘、思考、调整,不敢保证有普适性,和你分享,仅供参考。

3、假以时日,再回头看,这可能根本不是结论,甚至,本文根本就无任何意义。可是,好多事情,不都是这样吗?


图片作者:王强

特此致谢图片提供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自以为文章盖世,大数据告诉我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