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窗的位子,光线正好

         这是今年闲杂时间读书计划的第一本书。原本去图书馆要借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但没找到这本书,却在该书的序列号旁边看到了《靠窗的位子,光线刚好》,停住了几秒,思索了片刻,觉得这书名很有味道,颇有那种已经接受所有的一切,开始静下心来与外界和解的感觉。喜欢“刚好”这两个字,因为这其中得包含多大个缘分才能称做好。越来越发觉做人,做事,时机都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时机要是刚好,那人生该是件多惬意的事啊!看这书也较薄,便借来一看。

靠窗的位子,光线正好_第1张图片
靠窗的位子,光线正好_第2张图片

        这是作者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硕士期间的生活记事。有刚到英国时的不知所措,有对学业的思考,对自己要什么的思考,还有生活在一起的人与事。最与众不同的是,这本书里有好多的插画,都是作者坚持每天随手而来的小作,但也是这些形成了其画风.

       相片与图画的不同在哪,为什么需要画家,看书的时候,不经意的思考起了这个问题。在现今手机都能拍出单反级别效果的照片年代,每天的朋友圈里都能刷出N多照片的年代,有多少张相片里的细节是你真的都能去看到的,更多的是看看焦点便轻松的翻阅过去了,在心里也不痛不痒的翻过了。还是那个故事:要求你不能回头,从一列葡萄树中挑出最好的一颗,只有少数人会内外表里如一的说这是他认为最好的一颗。太多的选择,本身就是毫无选择。选择多了,便忘记自己了,另一种原因可能是一开始就没去想明白“最好”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照片太多,便不懂得珍贵了。你会想起拍这张照片的当时的感受吗?经常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对着黑白相片,眼光饱满了当时与现在叠加在一起的感情,但却很少能观察到年轻人也会有那样的相似的眼神。白岩松说他的写作来源有一个便是他们那个年代的摇滚乐。他认为这个年代的摇滚乐远远无法跟他们那个年代的摇滚乐相比,不仅因为多而泛滥,还因为我们不再去仔细的听了,前奏刚起,不是自己喜欢的味儿便立马切歌了。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5块钱还能说是张大币的年代,能出张专辑是件不容易的事,除了音乐家的付出外,能够买张随身听的卡带也是件很奢侈的事。一张卡带5块钱,与一个月21块钱的生活费相比,算是个大钱了。于是便经常的循环播放,不仅能跟着歌手唱出旋律来,还能分清钢琴、吉他、弦乐、鼓的各自伴奏旋律,也懂了作者的感情与想法,于是那音乐也就格外好听了。


靠窗的位子,光线正好_第3张图片

       拍张照片很容易,但画张图却要多用些心了。至少画张画付出的时间比随手拍一张照片所付出的时间多的很多很多。付出的不一样,得到的也不一样。你确定看相片的时候所有的景物都看进去了吗?画了才晓得,原来我们平常都错失了很多的细节。看一张相片和画一张图,我相信图里透露出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后者会揉入当时在那里呼吸过的空气,感受过的心情,心里映像出的萍水相逢的人。而这一切都统统融入了叫做色彩的东西里了。

       靠窗的位子,光线刚好。现在的这个时间点,对我来说也是刚好的。过去了黑暗的一年,没事!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宽广!不负这些时光,便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靠窗的位子,光线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