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故事依存于史记,讲的是一段遥远的故事,包括炎黄的来历,当然,这个故事放到网络上,后来其实是别有用心的,后面会说到。
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说的是,炎帝神农氏的部落日渐衰落的那个时代(具体怎么衰落的没人说,但想想看,神农尝百草是因为他的子民无论是生存环境还是什么其他原因造成的,常常会生病,而草药这东西,吃多了总会有副作用的),一个叫公孙轩辕的婴儿出生了,“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粗略翻译一下大概是:他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清楚;生而神灵和生而知之,哪个更厉害一些,我觉得可能是这个生而神灵,估计大概意思就是,六岁就有岳飞那么厉害,十岁就有李靖那么厉害,体力和智力都是巅峰的一个人。
前面也说了,神农氏自己率领的部落,至少有那么很大的可能性,经常性生病,不然,他也不会天天没事儿尝试药性,对身体和神经都会有负面影响的尝百草,对于一个部落的领导来说,非得以身作则说明的是情况的严重性,神农会老会病也会糊涂,而他老了病了糊涂了,他的部落就管不住下面的小部落了,也很大程度上佐证了这个逻辑,当然,我们要说,五帝直到商周之间的故事,一方面司马迁写的时候,就是根据民间传说汇总,另外一方面,高大上的考古学家不断强调,找不到什么证据,虽然,目的是学术的严谨性还是炎黄的正统性,我一不清楚,二不在意。
总之,神农氏的部落管不住下面那些以前依附他的小部落,就算到了北洋军阀那个年代,也依然是,老大倒台,小弟就各凭本事,神农氏衰弱,附属部落开始抢地盘,其实挺正常的,不管是今天,还是可能至少三四千年以前,这个时候,公孙轩辕乘势而起,他做了什么呢?“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司马迁写的这个故事类似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老大炎帝神农氏管不了下面这些小弟,公孙轩辕就开始训练自己的小弟,谁不听炎帝老大哥的话,不给他面子,我就揍谁,这段描述额外透露的信息大约是,不管以前公孙轩辕的地盘和炎帝神农氏的地盘是啥样的,总之呢,这群小弟开始抢地盘的时候,公孙轩辕直指问题中心,控制了炎帝神农氏的地盘应该是不会错的。
接下来的故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方面呢,蚩尤这个之前炎帝神农氏的小弟,也是个练过的,虽然不像公孙轩辕这么厉害,懂得政治先控制了政治中心,但是,真的是能打,公孙轩辕没打过他,但是呢,公孙轩辕在炎帝神农氏的地盘,现在是声音最大的那个,于是,就有了“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简单来说就是,炎帝神农氏打不过他手下的小弟,所以让公孙轩辕替他去打,公孙轩辕替他打服了小弟,炎帝神农氏突然,贼拉突然的想抢那些小弟的地盘,于是那些小弟们不跟神农氏混,改跟公孙轩辕混了,到了今天,正逻辑,反逻辑我们都可以想想,不过,不论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是怎么合并到一起的,他们合并的结果,在民间是以传说的形式,至少流传到了司马迁的那个时代,也就是说,对于西汉而言,这个王朝大部分子民的先祖都是这个公孙轩辕用智谋和武力建立起来的部落。
但是,我们无法忽略蚩尤,一方面,从司马迁听到,整理然后转述的这个故事来看,蚩尤曾经也是神农氏小弟的概率很大,毕竟逻辑上是,谁以前承认自己是神农氏小弟现在不承认了,公孙轩辕就去揍他们,但是“蚩尤最为暴,莫能伐”,当然,司马迁这人说话的精确度,因为和李陵之间的故事,挺扑朔迷离的,但是呢,这段历史和司马迁的人生转折,八竿子打不到一起,所以,我还是倾向于采信的,也就是说,在比较官方的观点(我认为比较官方的观点来看),蚩尤作为炎帝一个不听话的小弟,是可以划分到炎黄里的。
那先把蚩尤放下,公孙轩辕接替神农氏坐上老大的椅子之后都做了什么呢?“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比较官方的翻译是: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貔(pí,皮)、貅(xiū,休)、貙(chū,初)、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简单来说,用二十世纪比较通俗的语言来说,枪杆子笔杆子两手抓,顺带着研究了一下节气(大概率发明了律吕调阳),解决了粮食这个根本问题,然后训练了一个特种部队(不管是可以驾驭这些猛兽的驯兽师部队--比较靠谱,还是跟这些猛兽一样威猛的人--大约有可能?),来解决大部分人都公认的,蚩尤的部队身体素质更好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我公孙轩辕有足够的粮食,稳定的后方,以及我能训练出来的政治军事都及格的军队,这辈子还剩下啥事儿呢?恩,首先呢,神农氏你过来,真理只在我公孙轩辕的拳头上,啪啪啪,三局之后谁没被打趴下谁赢,黄帝赢了;然后呢?把你蚩尤打的你爸妈都不认识,恩,公孙轩辕是这么想的,但是过程有点曲折,结果就是,神农氏这个因为老所以老大的,和公孙轩辕,蚩尤,在正统和大义上面形成了一本糊涂账,虽然,在血脉融合之前是一笔糊涂账,但是后来既然还是融合了,没什么必要较真,较真的人抱着什么心态,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很快就会得出答案。
黄帝打蚩尤,跟秦始皇灭六国一样,当然,从正常视角来说是反过来,打的是非常惨烈的,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呢,”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这老大当了是当了,但是呢,三天两头就有人冒出来说,我不认你当大哥了,公孙轩辕就跑过去揍他,其实,神话时代的部落可能就屁大点地儿,但是打到了什么程度呢,打完这个打那个,公孙轩辕的老大位置,屁股都没坐热,也是有点烦。
以下这段是我自己瞎说的,可以当没看到,这么打下去,黄帝不是走路累死,就是爬山累死,老大不是这么当的啊,那怎么办呢,找个个头大的部落联姻,如果你不能有个流弊的老爸,那么,有个流弊的老丈人也不错,于是,黄帝娶了嫘祖,嫘祖在传说中是纺织业的开创者,想想看,在大家都穿树叶子兽皮的年代,嫘祖是可以让你穿上麻布(可能吧)衣服的,那得多有钱?总之呢,按我的想法就是,强强联合之后,大家也不必折腾了,跟着公孙轩辕混,有饭吃,有衣服穿,农业的老大和纺织业的老大联手,我们没必要和好日子过不去不是?
之后的故事一直到尧,其实都没啥意思,最多可能和屈原的皇考有点关系,帝尧是比较有趣的一个人,因为这涉及到关于夏朝的一个说法,就是禅让到世袭的说法,因为其实禅让只是尧舜禹之间的故事,并且,大概这东西,算是无据可考?而从黄帝一直到尧,难道不是都有血脉关系?又是一笔糊涂账。
这里面有些细节挺有趣:1.至少从司马迁的描述来看,尧在位期间,第一次基本完整的提出了二十四节气,历法的精确度需求在农业尚且不发达的年代反映的大概是气候的恶劣;2.尧那个时代,洪水让人真的是无比的脑袋疼。3.因为洪水的问题解决不了,尧对部落的控制力空前虚弱以至于,自己的儿子,部落里的高级同族,他都不敢把部落交到他们手里。当然,在这之前还有一个插曲就是,他能当老大是因为他哥当老大没政绩,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他哥当老大,下面的小弟不服气。不服气到了没招了,尧被赶鸭子上架了。
这就有点部落存亡之秋的味道了,治水实在找不到人,就让大禹他爹顶着(于是催生了大禹治水的神话),但是洪水这东西,不是说治理就能治理的,水利我们不能保证说搞定就搞定,到了二十一世纪,都会有梗因此诞生,但是政治,也就是所谓的部落之间的团结工作,谁能做谁不能做,还是看得出来的,一家的权柄和全族的死活哪个重要?虽然这个问题会延续数千年,可能会一直延续到人类的时空尽头(虽然家族这个概念至少在当下是最弱化的),但是对尧舜来说,应该是全族的死活更加重要,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当时部落的规模还没那么大,尧舜也怕吃拳头。
舜的故事其实比尧更值得听一听,而且,有一点挺有趣的,因为,司马迁甭管出于什么理由什么目的,在这里是给舜认了穷蝉和颛顼两个先祖的,这种认法似曾相识,在大耳朵刘备那里,我见过他。也就是说,甭管后来初中历史书上怎么看待禅让制,司马迁反正自己从来没提过这一茬。
关于舜这个故事的看法,可以说,就是一个完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系列技术性操作的人,这也让舜的故事更加的耐人寻味。舜二十岁之前的故事司马迁没说,但有一点是很有趣的,那就是,舜的孝顺是出了名的,有种举孝廉的味道,但是仅仅因为这个,尧就会下嫁自己的两个女儿去考察他,作为一个喜欢问问题的人,其实我是找不到答案的,当然,如果一定要从五帝本纪来说,我觉得,司马迁可能故意对时间轴做了一些改动,就跟之前嫘祖那段一样。也就是说,他爸爸想要烧死他,在他挖井的时候想要把他埋了,他挖井的时候事先就知道挖出一条逃生通道,且逃出来之后,依然按照当时通行的孝悌之道对待自己的家人,恐怕才会让尧有那个信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另外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那么,尧多大?而且实际上,即使按照司马迁的时间轴就是正时间轴来说,舜的三十岁到六十一岁,尧做了什么,舜做了什么?其实说起来,我觉得,这比那个甚至比黄帝更漫长的舜的篇幅,更让我觉得,值得玩味。
当然,舜的心思缜密,舜的分得清轻重利害,舜的有条不紊,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五帝的故事,下笔的暂时比预期的少,以后,大概也未必有时间补充,但是,应该对读到的人有所裨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