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反思

关于“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反思_第1张图片
《肖申克的救赎》剧照

《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火了,但很快,又发文向这2000万人道歉,想必激怒这2000万人了吧。可是,激怒我们的是作者污蔑我们假装生活吗?还是我们在假装生活的事实被戳穿了呢?

我猜,是后者。

我们不喜欢被质疑,尤其是居高临下的质疑。你凭什么说我在假装生活,你在真的生活吗?你凭什么说我在假装,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对自己的未来多有规划,我的思维高度有多高?我想要怎么生活,关你屁事?...可是,越是被激怒,反而是心虚。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勤奋吗?还是我们都是在假装勤奋?

做好的周末学习计划,有多少是想了想就算了?或者在书桌前坐了坐,翻了几页书就算完了?说好的去健身,坚持了两天就放弃了?觉得自己思维挺活跃,点子也挺多,但工作上、生活上就是体现不出来,然后还借口说,我只是没好好想?总觉得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都能做到,不过是不想做?...这不就是在假装么。

假装自己在学习、在健身;假装自己很有想法;假装自己也可以做好一件事。然后在一系列的假装里,说服自己:别看我和别人一样挤地铁,吃盒饭,我和别人可不一样。然而真的不一样吗?不是同样地通过假装得出了一个错误的自我认知么。

这个错误的自我认知,将我们和别人区分开来,也让我们变得莫名其妙的自以为是:凡是我的都是最重要、最有趣、最特别的。所以,我们讨厌自己说过的话别人不记得;讨厌自己说故事的时候没人在听;讨厌被别人讲说“你和我某个朋友一样”。不,绝不一样,我这么特别,谁配得上和我一样?

配得上,因为多数人都一样。一样地在挤成狗的地铁上,还坚持举起手机看电视剧;一样地骂甲方是傻逼;一样地为了赶在最后一分钟到公司,不顾形象地奔跑。我们活得,真的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优雅,也真的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勤奋、那么聪明、那么特别、那么受人瞩目、那么被人羡慕。

所以呢?如果这样,所以呢?

所以放下“包袱”啊。年龄大的就放下年龄的包袱,和社会新人一样,不要命的去自己喜欢的领域打拼;不想结婚的放下心里的包袱,大胆的拒绝所有相亲安排;农村走出来打拼的人,放下“被看不起”的包袱,看不起你的人都在装城里人。反正别人的优雅也都是装出来的,不如自己真实一点。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句经典台词,叫做“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我特别特别喜欢这句话。影片最后,安迪在墨西哥那座“没有记忆的城”的海滩上,一副渔夫模样,在海风吹拂中把他的船漆成蓝色。我想,这就是忙着活得结局。

那么,我们还要继续忙着装吗?

以上。

�1�O�2ŭ�Ҧ+�r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