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儿子的信31/100】见风使舵

儿子:

经常能听到你这样发牢骚,“我这次考砸了,很可能不及格。”“我数学思维能力差,是班里解题速度最慢的。”“同学们进步都很快,只有我停止不前。”“我经常瞧不起自己,惰性太强。”……

你说你考砸了,结果是经常成绩优异;你说你数学思维能力差,可这次考试你又得了满分,并能说出自己认真仔细,哪怕每次都是你最后一个走出考场。你说你不知道如何提升自己,困惑重重,可又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不放弃。

妈妈不禁要问,为什么你总显得如此悲观焦虑,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积极的有效结果,显得如此“口是心非”呢?

妈妈上网寻求答案,发现和你有着同样反应的人竟然不少,他们会在事情发生前说“我习惯在事情开始之前做好plan A,plan B…,不然我会有很强烈的焦虑情绪”,他们会很出色的完成任务,这类人就是防御性悲观者。

防御性悲观是形容人的一种状态——在过去成就情境中取得过成功,但在面临新的相似的成就情境时,仍设置不现实的低的期望水平并反复思考事情的各种可能结果。

防御性悲观等同于悲观吗?

防御性悲观并不是悲观的一种,其实它是在悲观与乐观之间徘徊的一种状态。悲观的人,不仅对未来期望水平低,而且成就水平也很低,而防御性悲观的人会将平常消极的心境转化成动力,认为一旦自己足够努力了,事情就肯定会有转机,所以他们的成就水平与乐观主义者不相上下。

悲观主义者,是那种一旦做什么事情就如同大难临头,焦虑不安,抱怨牢骚满腹,总好像完全能够预料到自己未来必然失败的命运,所以一旦和这种人聊天,必会让人负能量满满,久久不能平静。

宾夕法尼亚沃顿商学院教授格兰特:

在处理压力方面存在两类人:战略乐观主义者和防御性悲观主义者。战略乐观主义者会把眼前的任务想象成完成它之后的样子,然后告诉自己要努力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另一方面,防御性悲观主义者会首先联想到最坏的结果,然后尽可能的避免它的发生。

无论是哪种处理压力和焦虑的方式都不是错误的,事实上,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他们既有战略乐观主义者也有防御性悲观主义者。其实,压力和焦虑都可以被有效的转化,然后帮助我们走向成功。

焦虑的情绪和激动地情绪其实非常类似,他们都属于高强度的情绪。如果个人能够学会把这些高强度情绪带来的经历引导到实现最终目标的道路上,他们就会发现这就是一条实现成功的捷径。

防御性悲观是一种预测消极后果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的心理策略,也是一种成功的应对策略。

这一应对策略的完整过程包括:悲观预期、心理演练、制定计划和付诸行动。悲观者抱怨风大,乐观者期待风停,而防御性悲观者会调整风帆。

举个例子,如果说防御性悲观的我在1号被通知5号就要完成一个方案的策划,结果到了5号,我并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那我就可以解释说“如果我有更多的时间,我能更好地完成这项任务”,因为防御性悲观者的上行反事实思维就是假设一个前提,然后与好的方向进行比较,进而让自己产生负性情绪,但是他们会将焦虑转化为动力,使自己获得更多自我控制感,然后就勤奋努力就好了。

所以像上面例子一样,我在内心中因为时间紧迫而感到焦虑,但是我却明白自己一旦被给予更多的时间就能够完成的很好,所以面对下次任务,我不会惧怕或是悲观,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得更出色。

防御性悲观的人会把消极心境解释成自己需要继续努力,也就是并未达到自己的标准,那就需要不断努力,为了降低内心的焦虑。所以如果强制性要求他分心,那焦虑就会失控般的增长,个体就无法通过努力去降低焦虑,成就水平自然就会降低。

这就让妈妈明白了,我们不能随便告诉你这样的一个成绩总是很好却还是很拼命的人,让你放慢脚步,欣赏自己已得的成就,因为这样无疑会大大增加你对自己的不满,自我价值感降低,平添焦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群防御性悲观者呢?

我有和朋友们谈论过这个问题,也有参考过文献,事实表明这主要和文化、家庭因素有关。

比如说我有些在国外读书的同学,跟他们交流感触很深的就是,在像是日本这样的国家读书的同学,都说周围会有很多隐形的学霸,他们总是会抱怨事情太难,超出自己能力范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最终都是班里的翘楚;而听我在英国留学的姐姐说,她的同学从来都是会一口气承接下来一些任务,然后慢慢完成,每天也都是该玩就玩,没有什么太多的精神负担。

其实像这个现象也很正常,英国那边流行积极心理学,所以积极心态会更多些,很少会盲目悲观,而像我们东方国家的思想理论,自古至今都是这样的,我们受儒家思想影响,要求自律自省,自我管理型的人格特质居多。这就是典型的文化影响深入每个人的骨髓中,潜移默化。

以我本人来举个例子,因为从小做事情被教育要拘谨谦虚,并且你姥姥是一个偏向悲观的人,我经常被教育要知道反思自己的不足,低调谦卑,“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许“翘尾巴”。再加上之前有过很多明明以为会成功却最终失败的经验,以至于后来我总是会担心事情出错,所以现在也是要提前做好计划来减轻焦虑。所以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环境、个人经验至关重要。

了解了我们自己所处的思维状态,有助于我们适当的提升做事情的希望,鼓励自己积极的心态,让事情朝着好的结果发生发展。

防御性悲观并不等同于悲观,因此你还是会不断取得成功,但同时也时常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适当的和朋友们分享你成功的喜悦吧!毕竟人生道路还很长,我们可以慢慢学会改变自己不适当的方面,进而完善自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儿子的信31/100】见风使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