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资治通鉴[17]》“商鞅变法”(7)“首级”的由来】

图片发自App

“商鞅变法”(7)“首级” 的由来

【原文】

显王十五年,秦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梁。

[译文]

周显王十五年,秦国在元里打败魏军,斩首七千级,占领少梁。

[点评]
秦国法律:斩敌一人之首,赐爵一级,这就是“首级”这个词的由来。

其实商鞅变法不光有原则性,具体实施起来还有可操作性。如果只是原则的抽象的规定,那么就很容易上下其手。商鞅不是,商鞅的变法非常具体。具体到什么程度呢?具体到你都难以想象。 我们从《史记》《资治通鉴》和《商君书》里面,都看不到变法的详细情况,但是睡虎地秦墓竹简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详细内容。

比方说,军功授爵制度,是非常具体的,爵位直接跟战争业绩挂钩,十分具体细致。比如说,士兵斩了敌人一个首级的,就可获得爵位,获得田宅,还有仆人。斩两个首级的,父母妻子都可以免罪,如果妻子是奴,马上就可以解除奴婢身份。奴婢本来是没有户口的,也就是说,你斩敌人两个首级,你太太马上就有户口了。

在部队里吃饭的伙食标准也看这个。三级爵位的士兵,每天有粳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二级爵位的士兵能吃到粗米,没爵位的能吃饱肚子就很好了。爵位不同,士兵的伙食标准都不一样。上等爵位的士兵,当然标准更高了。这种待遇上的差别,就是激励士兵拼命去杀敌。所以在秦国士兵的眼里,首级不是人头,首级就是房子,就是酱菜,就是下次吃饭会有更高的标准。 这种待遇上的差别激励士兵拼命去杀敌。

再比方说,农业管理方面,从播种开始,法律就规定,种稻子每亩地用种子二又三分之二斗;麦,每亩一斗;黍,即小米,每亩三分之二斗;菽,也就是豆类,每亩半斗。政府用法律来指导农民种田,使得科学的农业技术得到推广。政府对农田作物管理如此精细,令人叹为观止。

法律还规定,地方政府每年要以书面形式,定期详细汇报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受雨多少田亩,抽穗多少田亩,已开垦还没耕的多少田亩,受水旱之灾、病虫害影响的田亩受损情况,都要报告。

牛是农耕之本。每年四月、七月、十月、正月,举行一次耕牛的健美比赛,优胜者有赏,赏酒、赏干肉,还有一些徭役上的减免待遇。如果因饲养不善耕牛变瘦了,腰围每瘦一寸,养牛人要受到相应的处罚,比如笞刑。在乡里层面根据考核,优胜者有赏,低劣者要抽鞭子。驾车、畜役用的牛属官府所有,死亡要及时上报。如果十头牛中一年死亡三头以上,养牛人要受罚。还有,如果养了十头母牛,而其中六头不生小牛,那不但养牛人要受处罚,有关官吏也要受处罚。

总之,商鞅变法这些措施,内容细致周密,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商鞅身亡之后,仍然能推行下去,说明它符合秦国的社会实际,具有可持续性。

【原文】

显王二十九年。

卫鞅言于秦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然后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公从之,使卫鞅将兵伐魏。

魏使公子卬将而御之。军既相距,卫鞅遗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之民。”公子卬以为然,乃相与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袭虏公子卬,因攻魏师,大破之。

魏惠王恐,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乃叹曰:“吾恨不用公叔之言!” 

秦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曰商君。

[译文]

周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年)

卫鞅对秦孝公说:“秦国对于魏国来说,就像人有腹心之疾,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势不两立。为什么呢?因为魏国处于险厄山岭的西边,建都安邑,与秦国以黄河为界,独享中条山以东的利益。国势强盛时,可以向西侵略秦国;国势衰微时,也可向东收兵保土。如今国君您的贤德圣明,正是我秦国的强盛时期,而魏国呢,往年被齐国打败,各国诸侯都不跟他团结,正是我们东伐魏国的战略机遇期。魏国顶不住我们的进攻,一定迁都向东。这样,黄河天险,成为我们的内河,中条山之巍峨,成为我们的屏障。背靠黄河和中条山,我们正可东向而遏制天下诸侯,这是帝王的事业啊!”

秦孝公同意卫鞅的战略,派卫鞅将兵伐魏。

魏国派公子卯为将,领兵抵抗。两军相距,卫鞅为公子卯送去一封信,说:“我之前和公子您也是好朋友!如今各自为两军大将,我不忍心相互攻杀,不如咱两见个面,缔结盟约,高高兴兴喝酒,然后各自休兵,让秦、魏两国人民安享和平,公子以为如何呢?”

公子卯大为高兴,于是驱车去与卫鞅会盟。盟约签订,把酒言欢,卫鞅埋伏的甲士冲上来,袭击俘虏了公子卯,然后发动进攻,大破魏军。

魏惠王害怕了,派使者割黄河以西之地以求和。黄河天险没有了,安邑不能安全,于是迁都大梁。悔恨说:“我恨自己当初没有听公叔痤的话!”

卫鞅立了大功,秦孝公封赏他商於十五座城邑,号为商君。

[点评]
公叔痤当初和魏惠王说什么呢?公叔痤当初建议他,要么用卫鞅为宰相,要么杀掉卫鞅,不要为别国所用。他觉得公叔痤老糊涂,神经病,如今知道是自己错了。

魏惠王的问题在于他对人才的态度。
如果他真是个爱才之人,当时就就应该会思考,毕竟“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公叔痤在临死前反反复复提到卫鞅,应该不会毫无缘由。即便当下不能真让卫鞅接班做宰相,至少可以把他召来见一见,聊一聊,看看公叔痤为什么对他这么器重。如果发现卫鞅确实有独到之处,就安排在自己身边考察一段时间。可惜的是,魏惠王没有采取任何后续动作,这充分说明他并非真正爱才之人,因此也根本不在乎会错过大贤。

魏文侯在位时任用的两个宰相,魏成推荐了卜子夏、田子方和段干木三位大贤,翟璜推荐了吴起、乐羊、西门豹、李克、屈侯鲋五位能臣。正是在这些贤士能臣的辅佐下,魏文侯才将魏国打造成天下霸主。可是公叔痤在魏武侯和魏惠王两朝任相二十余年,除了在临死前匆匆忙忙推荐商鞅外,居然没有推荐过任何在后世能留下名字的贤才。其实,文侯去世后的魏国不但不缺乏贤才,反而是有不少旷世奇才的,甚至他们还一度与魏国君相的关系非常亲密,原本是有望成为魏国栋梁的。然而,这些贤才最后都不得不离开了魏国,甚至是因遭到无端构陷和残酷迫害后离开魏国,最后成为魏国的心腹大患。吴起在遭到魏国宰相公叔构陷后逃往楚国,当上了楚国的宰相。后来魏赵交战时,吴起率领楚兵救赵,大败魏军。商鞅在公叔痤死后因得不到魏惠王的任用而前往秦国,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天下最强大的国家,后又率领秦军完全夺回了河西之地。还有,孙膑在遭到魏国大将庞涓的陷害后逃到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大将田忌先后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两次击败魏军,迫使庞涓自杀,俘虏魏军主帅太子申。范睢原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家臣,遭到须贾和魏国宰相魏齐的陷害后逃到秦国,被秦昭王任命为宰相,为其定下远交近攻的战略,使得魏国遭到更多来自秦国的进攻和压力。魏文侯把全天下的贤才汇集到自己的国家,故而成为天下霸主。可是,当他的不肖子孙继位后,却是把自己国家的贤才一个个逼到敌国,这又怎么可能不导致国家衰败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晨读:《资治通鉴[17]》“商鞅变法”(7)“首级”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