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的安全感?

谁给的安全感?_第1张图片
拆掉思维里的墙

本文原载于我的个人博客——温馨咖啡小屋

发布日期:February 24, 2012

往事回忆:读《拆掉思维里的墙》有感。昨晚还跟室友讨论见识和评价体系的问题。最终,我们共同认识到,人应该让自己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见多识广,并且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这样才不至于在来自他人或外在环境某些未必正确的评价和判断中迷失自己。唯此,内心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原文链接

今天读《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本望文生义,以为这是本讲创新的书,而且一定会大刀阔斧地破除我脑海里的旧思维。但其实读了一部分后感觉,这其实是一本相当温和的书。它不是粗声粗气地上来就指着我的鼻子对我说“你错了”,而是顺着我的思路,慢悠悠地说下去,帮着找着问题的本质,然后自己自然而然就把事情想明白了。

比如作者讲如何克服恐惧时分析人为什么会缺乏安全感。他提到一个朋友换了诸多个男朋友,仍然不满意,究其原因说是这些男朋友都无法带给自己安全感。是啊,大部分女生最喜欢的可不就是能带给自己安全感的男生吗?这样才心里踏实,充满温暖。然而,安全感真的是别人给的吗?作者举了一个洗脚妹的故事,她成绩优异却辍学,在外打工受气不算,家里人还误会她在外面做见不得人的事,她绝望之下想要自杀,后来却想到自己四年级时上台演讲,是得邻居姥姥的帮助才有了一双鞋而不必赤脚上台,因此她要将这份恩情传递下去。作者说这个女孩“因为家庭需要她而觉得安全,又因为家庭排斥她而失去这份安全。在她准备死亡的那一瞬间,她幸运地找到了更大的给予的目标: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村里出两个大学生,把这份恩情延续下去。在这一瞬间,她重新找到了内心的安全与平静”。因此,“安全感是给出来的,不是拿回来的”。

蓦然想起很多中年离异的夫妻中,妻子那一方都会说:“这些年我又当保姆、又当厨师、又当管家,付出这么多辛苦,你现在不用我了,就把我甩了找了年轻漂亮的回来!”自古以来抛弃糟糠之妻、忘记结发恩情的人都是会被人非议的,因为实在有些忘恩负义。不过作为妻子本身是不是也有不周到的地方呢?妻子不是保姆,不是厨师,不是管家,更不等于保姆+厨师+管家。因为如果真的这样,那有钱之后自可以雇保姆,雇厨师,雇管家,还要妻子做什么?妻子可以会做保姆的工作,可以会做厨师的工作,可以会做管家的工作,但妻子就是妻子。

杨澜说,夫妻间保持和睦的唯一方法就是夫妻共同进步。当然,有些丈夫根本不屑于拉妻子一把,懒得与妻子交流。不过如果丈夫主动与妻子交流,妻子自己懂得要不断上进以在思想上跟上丈夫的步伐吗?因为让人无奈的一个现状就是男性在社会上扮演了更多角色,他们有更广阔的接触面,见多自然识广,而妻子终日面对家庭的琐事,难免在思想认识上与丈夫有了差距,之后就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这时妻子往往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想要拴住丈夫。可是这份安全感不是丈夫可以给予的,而是要靠妻子自己争取的。这安全感,说白了便是被需要的感觉。试问,如果你的丈夫需要你,那他怎么会离开你呢?比如我们从电视上看到一些豪门婚姻不睦却不离婚,就是因为金钱的需要。而我们普通人,不离婚便是感情的需要吧。人与人之间,总要彼此需要,才能在一起,无论这需要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前段时间曾经与同学激烈辩论有关小三的问题。同学说小三是环境造成的,并不是小三本身的问题,若要论责任的话,出轨的人第一,配偶第二,小三第三。而我和另一个同学则坚持认为出轨的人第一,小三第二,配偶第三。其实现在想来,就像“橘在淮南则为橘,橘在淮北则为枳”一样,环境固然对人的影响甚大,有时甚至将人引入歧途。但是橘子就是橘子,顶多变成不好吃的枳,本质还是橘子,而环境的作用再大,也无法让它变为苹果、香蕉或者梨。人往往不肯正视所遭遇的困难其实是自己的原因,而喜欢将责任推到周围的环境中,这样自欺欺人大概心里会好受些吧。

其实无论环境如何,主动权哪次不是在自己手里呢?即或环境糟糕,也未必不会出现奇迹的时刻。把坏日子过好了,才是真有本事的人。所以,很多问题仰赖于自己首先想通了,然后才能有条不紊地去解决。一如这安全感,就是自己努力让自己能够被人需要、不负所托,然后才能真正从心里获得这种安全的感觉。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给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