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教室基本都长一个样,教室里的授课和学习模式似乎也差不多。学生们安静地坐在一排排的课桌前,授课老师站在教室前面的讲台上。但正如之前看到的那样,没有标准化的学生,因此他们也不应该被迫坐在标准化的教室里,学习标准化的教材,参加的考试。数字原住民渴望参与、社交、分享和创造与他们的生活相关的事物,但往往无法获得专门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做这些事情。为了让他们能在教室里自由学习,在数学学习空间里自由翱翔,我们必须努力做得更好,确保自己在有目的性地建设这样的学习环境。、
教育未来学家戴维·索恩伯格在《赛博空间的营火》一书中描述了三种主要学习空间:营火(为一对多的学习模式而设计)、水源(为多对多的学习模式而设计)和洞穴(为一对一的学习模式而设计)。在此基础上,还应添加第四空间:山顶。学习效果最佳的学校和教室都包含了上述这些空间的某种形式。
营火:一对多学习模式
索恩伯格对学习空间给出的第一个比喻是营火。众所周知,讲故事是与其他人分享信息时具影响力的方式之一。无论听众是否会记住故事内容,他们都可能在余生中记住这些生动故事中最深刻的寓意,然后“新瓶装旧酒”地继续向下一代讲述这个故事,只不过换成了他们自己的版本。有史以米,听故事和讲故事的最佳场所就是围在营火旁边,父母、祖父母和营地领队都曾通过糅杂着虚构和真实的故事来分享他们的智慧。
营火是一对多模式的一个例子,通常是一个人同时对很多人说话。正如索恩伯格指出的,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一対多模式一直是学校使用最广泛的学习空间形式。在这种形式中,某位老师一边在教室里劲头十足地走来走去,一边向学生讲课,或是某位嘉宾分享他来自现实生活的智慧,使理论变得生动起来。如果方式恰当,一对多模式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学校大部分情况下都在使用错误的方式。
教师站在讲台上像根木头一样用单调的声线讲课,学生们在讲台下面昏昏欲睡,这也是一对多模式的一种形式,但这可不是营火!我认为,重要的并非分享的内容,而是分享的方式。要想有效地传达信息,重要的不是信息的内容,而是传达的技巧,并且要用一个好故事来包装信息。
重塑教育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像一对多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是意味着确保在用传统方法教学时,能够吸引学生,而不是让他们昏昏欲睡。
水源:多对多学习模式
水源式的学习模式则是人们聚在一起,以对等的方式彼此分享协作的空间。这种场合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
水源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在这里,拥有不同背景、观点和个人经历的人们能彼此分享看法和想法,从而形成多样化的观点,这一点则是一对多模型中所欠缺的。
在教育领域,专门设计用于激发学生们彼此协作的这类水源几乎不存在。即使在午餐时间,学生们通常也只和朋友坐在一起聊天,除了不聊学习,其他什么都聊。在大学里,我们看到图书馆较低的楼层被用作水源;但在基础教育学校中却很少见,学生被禁止在图书馆里说话,这恰恰与水源应有的状态背道而驰。
虽然可以在学校以外去鼓励和创建非正式的水源,但如果学校将其纳入正式组成部分的话,它们将成为更有效的学习空间。大多数孩子不会认为待在学校里很有趣,而那些认为学校生活有趣的孩子通常都会说,有趣之处在于和朋友碰面、聊天、一起玩耍,认为学校的乐趣在于学习的孩子少之又少。要改变这种现状很难,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如何设计学习过程,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更多交流的机会。
我们没有什么理由不能将水源直接建在学校教室里。要求学生在此:(1)分享自己在当前课程中独立发现;(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和发现;(3)获得别人的反馈;(4)身兼学生和教师两职;(5)善于利用技术设备。
洞穴:一对一学习模式
在洞穴里,学习者有机会花时间独处、写作、编程、研究、学习、思考,以及反思他们从其他空间所获得的信息。洞穴的作用不在于让我们从他人身上学习或者与他人协作,而在于当我们试图理解这个世界时,抑或将新获得的信息与已知的事物整合起来时,让我们能够沉下心来,认清自己内心的想法。
要想有效地利用洞穴,难点在于需要学习者花时间利用这个空间,去积极思考特定主题(通常是刚刚教给他们的知识)。如果学生觉得刚学的材料枯燥无味或者无关紧要,教师又要他们花时间独自温习,这就可能很困难。这也是所有类型的学习空间在共存时才最有效的原因。如果能以讲营火故事的方式来教授知识,让人很感兴趣,然后能在正式和非正式的水源边与朋友们进行讨论和扩展的话,那么,在洞穴里花时间独自积极思考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
跟前面提到的其他学习空间一样,洞穴也有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两种形式。许多技术产品都会以专门的设计来增强个体的存在感,让用户通过各种方式发现自我。例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等不仅是设备,还是创建、支持数字生态系统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自行创造发挥。对于学生来说,这意味着可以使用软件学习自行编写和设计应用程序。如今,学生们拥有成百上千种这类入洞穴的机会,通常都是免费的,在这样的数字洞穴里,他们只需动动手指点一点、敲一敲、划一划就可以创造和学习。
山顶:在实践中学习模式
这种学习空间旨在将学习带入实践中。试想一下,我们如何才能登上山顶?要想成功登顶,固然固然需要研究、讨论和反思,但最终你只有试着去攀登,才能真正知道你能否做得到。除此以外,你还得有山可登。这就是为什么对于任何课题而言,要想完全理解透彻,山本身是必不可少的终极学习空间。登山意味着在实践中学习。
登山的意义重大,是因为其内置的反馈系统。积极尝试去做某事将会提供即时、持续的反馈,这一关键点恰恰是其他学习空间所缺乏的。从测试的角度试想一下,当我们登山时,当然就会知道自己是否学会了如何攀登。如果我们会登山,那证明学习是成功的。测试的方式就是实地考察,看我们到底会不会登山。现在我们来将其与学校的测试进行比较。在学校,我们得以知道自己是否学到知识的唯一方法是通过测试,通常是回答多项选择题。标准化测试无法衡量学习效果,只能衡量一个人针对应试的记忆和学习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准确衡量学习效果。
在其他教育领域,错误经常受到批评甚至惩罚,即考试答错题、成绩差就会受批评,在登山过程中犯错则刚好相反,不仅会受到鼓励,而且也是必需的。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应被视为宝贵的反馈和机会,而非需要惩罚的错误。
有意识地设计、创造学习空间,并将其落到实处,是重塑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一环,从长远来看,这也将更好地满足当今学生的需求。一旦开始使用物理学习空间、数字学习空间以及现在的虚拟学习空间,我们就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工作室、一个舞台和一群观众,教室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而是没有壁垒、没有障碍、没有限制的教室。我们需要去创造、提供这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