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制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经验

1.选择最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材料――木材。

2.按照官阶等级、长幼尊卑定制全民生活空间等级标准。

3.把可能带来过度消耗的个性变化,尽可能拖延到系统的最外围阶段。

4.至少在大秦的年代就开始了包括建筑学在内的广范的标准化生产制造。

5.从秦的弩头曲线设计,我们可以推断出在那个年代之前,人们已经掌握了某种不为现在所熟悉的曲线曲面的形式和力学计算方法,它们导致了形式、受力、用材消耗的完美结合。

6.以坐斗口为基本模数的三阶模数系统。

7.统一截面比例的材栔制度。这种手法,和在尧舜时期就形成的席坐制,也就是后来传到日本并保留下来的榻榻米制,都是对比例价值的很原始应用。

8.用一次折线模拟二次曲线曲面。

9.熟练的运用很原始的阴阳五行规律,在选址的电磁场、群落小气候、地下水利用、低技术的建筑防火等众多方面形成广泛连续的系统效应,全面地实现天人合一。

。。。

当我们重又发掘出礼的原始涵义――承天养民、以及它深刻的道家思想背景,中国古典官宅历史上被忽视的、看似孤立的众多秩序迹象,顿时呈现出了一种熠熠生辉的核心价值――从微观到宏观,从自然到社会,全面的可持续追求。

而历史上儒家范范宣扬的所谓天人合一,对这种核心价值的认识显著的表象了,根本不足以总结出连贯系统的、能对当今的建筑学产生足够有效的、现实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如果这一点是作者自以为是的夸张,那么中国乃至世界的建筑学以及城市规划,就不会是今天这样的官僚武断、肆无忌惮的形式主义,打着可持续、科学的旗号却实质性地从事反持续反科学行为的混乱局面。

对于一个俗烂的问题范畴,作者能发现、汇总到目前的深度和高度,有赖于前人的勤奋和疏漏,尤其有赖于儒家治学于技术和道德上的不严谨,作者就此一并感谢之,并处持续、深度感恩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礼制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