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越聪明,世界越危险。
—— 出自电影《人猿星球》
人类是否真的有意识?我们做出的选择和决定都是由自身意识驱动的吗?当我们能够控制自我体验的时候,世界会变得更好还是更坏?
对这些充满哲学意味的问题,以色列青年才俊尤瓦尔.赫拉利(1976年出生)在他的新书《未来简史》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争论必然存在,答案并不唯一,但确实值得借鉴。以下是我读完以后的一些记录,书已经借人,凭着记忆和部分笔记完成,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以后完善吧。
21世纪,人类基本控制了饥饿和瘟疫,战争也在逐渐消失,生存环境极大改善。历史不会出现真空,永不满足的天性决定了人类必然会有更高的需求,尤瓦尔将其称之为“人类的新议题”,即“不死、快乐和神性”。
- 不死 在减少了饥荒、疾病和战争之后,我们现在希望能够克服年老甚至战胜死亡;
- 快乐 在拯救人民脱离各种不幸之后,我们现在希望他们能够幸福快乐;
- 神性 在提升人性超越挣扎求生的动物性之后,我们现在希望把人类升级为神,让智人化身为神人。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从智人到智神",讲述的是人类发展的过程和未来可能出现的一种可能性,所以,我就以时间作为梳理的主脉络。
智人的过去
远古时代,人类的谋生手段主要靠狩猎,这个时代的人类都是所谓的*泛灵论者,意识不到人类和其他动物有什么不同,他们认为动物和人类是同类,也有思想和意识,虽然为了自己的生存,他们使很多动物灭绝,但这并非出于本意。这个时代的人类不存在普世的价值观,且受客观条件限制,活动范围有限,导致互相之间的交流基本仅限于本部落。
随着发展,人类逐渐步入农耕时代,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发生了转变,家畜产生了。今天,全球90%以上的大型动物已经被驯化成家畜。人类不再视动物为自己的同类,甚至《圣经》也不接受泛灵论的观念,亚当和夏娃的故事路人皆知,他们正是在和动物对话后,才偷食禁果,就算是强调众生平等的佛教,也只是要求不杀生,但并不排斥榨取其价值,比如乳汁、劳力等等。人类也不再顾及动物的意识和需求,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生存的需求“照顾”到动物的生存和繁殖。农耕时代与远古时代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交际的范围大大扩大,同时共同的信仰,比如宗教,象无形的纽带把人们连接在一起,使更多的人有了共同的目标,人类的行为开始具有更强的目的性。
在这一阶段,饥饿、疾病和战争仍然是人类生存最大的威胁。
智人的现在
现在科学和工业的兴起,使得人类和其他生物关系发生了第二次改变。农业革命让人类抹去了其他生物的话语权,只留下人与神之间的对话。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破解了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无声法则,进而剥夺了诸神的神格,独留自己在舞台上为所欲为。
科学已经证明动物不存在灵魂,但也无法证明人类拥有灵魂。进化论无法解释灵魂的存在,因为进化不会产生永恒不变的实体,2012年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5%的美国人认为智人进化全靠自然选择。这个问题我们暂且搁置,除了灵魂之外,人类相比其他生物还有什么优越之处呢?一种说法是人类拥有心灵,和灵魂不同,心灵并非永恒存在,而是主观体验的流动。这种流动的意识流是我们可以随时感知到的,比如痛苦、快乐和爱等等。主观体验有两个基本特征:感觉和欲望,人类会在感觉疲劳时,会有停下来休息的欲望,这就是人类的意识。那我们要如何证明动物并不具有意识呢?目前的研究表明,所有哺乳动物和鸟类都有感觉和情感,但人类也有很大一部分的感觉和情感是大脑回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行处理的,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算法。
用科学的手段求证哲学问题是科技进步的表现之一。一直以来,我们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拥有自我意识,并且能够随机应变,针对周围环境的改变采取相应的行动。如果可以找到一种手段预知人类受到某种刺激后的反应,也就可以证明人的行为并非是受意识驱动,甚至可以进一步提出人类也许并不是真的拥有意识的假设。尤瓦尔在书中就提到了这样一则试验:
请受试者躺进一台巨大的脑部扫描仪设备,两手各拿一只开关,随时就可以按下任何一个开关。科学家只要观察大脑神经活动,就能预测受试者会按下哪个开关,而且甚至要比受试者自己更早感觉到想按开关。
这个实验的结论是:人的选择并不是自主做出的,人只是感受到想要做某事的欲望,然后做出反应。尤瓦尔用算法来解释这个现象,他对算法的定义是进行计算、解决问题、作出决定的一套有条理的步骤。以一张灯泡不亮简单算法流程图举例说明(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既然如此,我们可否认为,动物所拥有的感觉和情感仅仅是一种生物算法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始终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我们的大脑有超过800亿个神经元互相连接,这些神经元不断地发射的电子信号形成了我们的主观体验,那心灵又是怎么回事儿呢?这一系列的推论不仅没有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反而引出了更多的问题,比如哲学上的“他心问题”。
所以,我们应该换一个思路去理解为什么只有人类能够主宰地球。尤瓦尔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地球上只有智人这个物种能够大规模而灵活的合作。其他生物要么合作不够灵活,要么规模不够大,而合作的基础是建立在人类想象的秩序之上,这个想象的秩序可能是宗教、也可能是某种主义。无论是什么,他都是无形的,但智人却将其奉为圭臬。之所以如此,因为人类认为现实只有两种,不是主观现实,就是客观现实。尤瓦尔则引入了现实的第三个层次,“互为主体”。这一现实是建立在人类共同认知基础上的,比如对货币的认知,1美元不能直接解决冷和饿的问题,但只要人类相信它的价值,他就能够换来衣服和食物。
简言之,人类能够凌驾于其他生物之上,是因为人类对虚幻的共同认知的认可,不仅如此,虚幻的认知甚至能够建造和控制实物,是不是很有意思?
人类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不再相信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是神赐给我们的。这与宗教的理念背道而驰,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科学和宗教是死敌。科学家和传教士个人可能如此,但从整体上看,宗教在意的是秩序,用来维护社会的稳定,而科学在意的是力量,用来满足人类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这样一来,双方反倒成了互相扶持的搭档,并且双方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发展才是硬道理。想要社会稳定,就需要满足智人的需求,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就要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就需要原材料、能源和知识,这三要素的获得又要依靠一个稳定的秩序。逐渐的,联结现代智人们最坚固的纽带产生了,那就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让人类相信,宇宙的意义就是我们自身内在的体验,我们要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比如现代人对待婚外情的态度,不再基于《圣经》或者上帝的训诫,而是站在人的角度,探讨婚外情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如果结论是否定的,我们甚至会对其表示同情,而民主选举就是就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产物。
在神权时代,知识=经文×逻辑,科学出现以后,这个公式变为:知识=实证数据×数学,人文主义时代,又升级为知识=体验×敏感性,即知觉、情绪和想法及其对我们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主义分裂成三个分支:自由人文主义(民主选举)、社会人文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进化人文主义(纳粹)。在20世纪,这三个分支各领风骚数十年,最终自由人文主义,简称自由主义逐渐占据上风。而正是自由主义让人们对拥有长久的生命、更大的幸福和最强的力量的欲望与日俱增,而欲望正是智人向智神转变的催化剂。
智人的未来
自由主义驱使人类不断满足自己的欲望(当然是在人文主义所允许的框架之内),比如我是一名学生,考上好大学是我的理想,因为这样可以让我在未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欲望。这就要求我现在要专心学习,可是外界诱惑太多,我很难控制自己不开小差。没关系,我们要相信科学。前面引用的“开关”这个例子已经说明开小差这种事儿不过是算法而已,2016年,科学家已经可以通过刺激人类大脑回路的方法改变人们的感知,所以我只要借助科学的手段刺激我的某些神经元,就可以达到集中精神学习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人的体验一旦被控制,意味着自由主义的基石崩塌了!
尤瓦尔提出了他的三点预测:
人类将会失去在经济和军事上的用途,因此经济和政治制度将不再继续认同人类有太多价值。
因为未来的的战争不再靠人数取胜,而是高科技的技术和手段,人类也不可能再去充当炮灰的角色。社会系统仍然认为人类整体有其价值,但个人则无价值
传统观念认为有意识的个体才能完成高智能的任务,而随着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培养出无意识的个体,即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人类。未来人类个体可能只是作为数据样本而存在,因为人工智能是大数据喂养出来的怪兽,因此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深度学习。社会系统仍然会认为某些独特的个人有其价值,但这些人会是一群超人类的精英阶层,而不是一般大众
人工智能的发展势必会造成权力和财富集中在少数掌握核心算法的人类手中。
那么,人文主义之后又会产生什么呢?尤瓦尔给出的答案是数据主义。到了21世纪,人类的体验不再是最好的算法,人工智能通过庞大的数据库和更先进的算法,甚至会比你还要了解自己。他们会为你做出最优选择,比如择偶、就业(如果还需要的话)等等,人类不过是人工智能圈养的宠物,就像农耕时代我们蓄养家畜一样,不同的是我们是为了获取食物,他们是为了获取数据。我们每个人都将为了让其他同类生存的更好而存在,当然是否更好的标准是由算法决定的。
最后,尤瓦尔也提出:“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的兴起肯定将改变世界,但并不代表只会有一种结局。书中讲到的一切情境,都只是可能性,而非预言。”
所以,请期待我们无法掌控的未来。
干杯,为自己无法掌控的过去!
干杯,为自己无法掌控的未来!
——出自电影《十二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