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心理学课RIA拆解29 - 如何哺育你的精神胚胎

精神胚胎,是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提出的概念。

蒙特梭利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著名医生、幼儿教育家、哲学家与慈善家,以其革命性的教育哲学与儿童教育方法闻名于世。其著作像《蒙特梭利早期教育法》、《蒙特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引力的心灵》等都值得推荐。

“爱”和“自由”

蒙特梭利教育法,可以提炼为两个词:“爱”和“自由”。 这里所说的自由,就是尊重孩子的自发选择。

精神胚胎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早在出生之前,便具有一种精神展现模式,她将儿童这种天生的心理本质称为“精神胚胎(the Spiritual Embryo)”,也就是精神的本体。这是与其他物种相比,人类所具有的一个新的特征,解释了儿童的自我构建。

我们把精神理解为儿童对真善美的了悟,是儿童的一种潜在能量。这种潜能会告诉孩子他需要什么,在这种潜能(可以理解为孩子的自我感觉)指引和驱动下,孩子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了悟事物以及关系运行的法则,解开心灵成长的密码。所以儿童会走入事物中,走入关系中,历经一个内在的过程,走进并发现和触摸这些法则和精神,触摸到的一瞬间,就和内在的精神胚胎相遇了,这个精神就成为自我的“食粮”,精神胚胎就实体化了,精神胚胎就人性化了,精神胚胎就落地了,自我就成长了。自我是精神胚胎在成长中的转化。

对精神胚胎的理解,应该包括这样三层含义:

1. 每个孩子,一出生就自带一个精神胚胎,就像是一粒种子。成长,就是这个精神胚胎发育的过程。

2. 植物种子的发育,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养料。而精神胚胎的发育,需要的养料是“感觉”。

3. 精神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它会驱动孩子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所以孩子的自发选择,有深刻含义。

精神胚胎发育需要的养料是感觉,具体指的是这样三类感觉:

第一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本体感觉。

所谓本体感觉就是一些运动器官,比如肌腱关节等,在运动或者静止状态下给你的感觉。简单地说,当我们闭上眼睛依然可以精准地摸到鼻子、摸到耳朵甚至可以手拿杯子喝水,这就是本体感觉的作用。

第二类:第六感,是指超出五官感知的能力,心理学中常常把第六感和直觉并列在一起。

第三类:第七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对相互连接的世界的感知力,比如银行家看到数字思考怎么样优化金融交易,创业者看到一个现象,就想到商业解决方案等,这些对连接的想象力、判断力和控制力,都是第七感;另一种解释是说,第七感就是对时间的灵敏感觉,人的意识拥有基于过去的记忆,来模拟未来、分析未来的功能。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给感觉的定义是:
感觉,就是“我”与其他事物建立关系那一刹那的产物。

按照蒙台梭利的说法,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他活在丰富的感觉中,充分信任并发展孩子的自我感觉和潜能。

换句话说,就是孩子需要丰富的体验,让他们与各种人,事,物,各种存在建立关系,并体会那种时刻各种感官的反应,用各种体验来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孩子各种感觉器官的能力。如果如果真能够充分信任并发展孩子的自我潜能和感觉,让孩子的自发选择来指引自我的发展,孩子的精神胚胎就会得到滋养,最终的结果就是真正的成为你自己,成长为真正的自我。

但是能够意识到孩子的感觉的养育者实在是太少了,所以大多数的孩子没有那么幸运的培养出完全跟随自己内心感觉的生命状态,当然也未能够让自己的精神胚胎得到滋养,这也就是为什么人越长大就越觉得活得俗气,活得累,因为我们把自己把自己的精神本体活得不见了,我们的行动和思维完全无法按照内心的感觉,这是纠结和难以说明的痛苦相信大多数人都体会过。

而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越来越没有真正自我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养育者的管教。

只要你去太多地管教孩子,那么无论你的方法多高明,都意味着,你切断了孩子和事物的直接联系。任何的管教实质上都是用自认为正确的方法来修正孩子的方法,这就意味着,我认为你的方法是不完美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不相信你的精神胚胎,我不相信你的感觉和自发选择,我认为如果不去引导你指引你,让你自由发展,那你就会成为一个有问题的人甚至是坏人。而我的判断是根据我自己的或者社会的标准来的,是我的意志的体现。我的管教实际上就是把我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的身上。这毫无疑问也是自恋的一种表达,我是对的,你要听我的。然而我的这种自恋正在破坏孩子滋养精神胚胎的养料来源,孩子的感觉。

按照我的意志培养出来的孩子,他的自我就是围绕我的感觉来构建的,一个假的自我。

我们通常认为的懂事的小孩就是成长为了一个假的自我,因为他是按照他人的意志和感觉塑造了自我,而自己的意志和感觉就会被压抑或者隐藏起来了。

真自我和假自我

这是精神分析的一对概念,基本意思是:
真自我的人,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
假自我的人,自我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

根据温尼科特的说法: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构建是从生命最初就开始的,也是最关键的时期。

如果养育者愿意围绕着孩子的感觉而转,以此养育孩子,那会很辛苦,但会哺育孩子的真自我。如果养育者希望孩子围绕着自己的感觉,那就催生孩子的假自我。
如果在口欲期的喂养、肛欲期的大小便、俄狄浦斯期的竞争欲的处理上,养育者都是强求孩子按照他们的意志来,这就是在构建孩子的假自我;如果如果养育者尊重孩子的节奏,愿意按照孩子的节奏来,这就是在哺育孩子的真自我。

我们再来回顾精神胚胎发育需要的养料,与真自我的培养一样,都是需要充分信任和发展自我感觉,并按照自我感觉指引的自发选择来进行构建。

精神胚胎说有一个重要的假设:每个生命的精神胚胎充分发育的话,都会成为他自己,这都会很美。

这就是无数思想家想要表达的东西,其实他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罗杰斯的“ 成为你自己 ”,温尼科特的“ 让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蒙特梭利的精神胚胎论等等,都有同一个意思,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本身,就是根本性的力量,我们的所谓成长,就是把这个自我活出来而已。

想想,如果一个人,彻底信任自己的感觉而活,他会进入到一种什么样的生命状态?

而我们彻底听从自己感觉时,会体验到生命的不可思议。但生命最大的一个矛盾是,我们必须要在关系中把这个不可思议活出来。也就是要在于他人,外部世界相处的过程中,做到听从自己的感觉,但是不能伤害到他人。这是一个更加重要的话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武志红心理学课RIA拆解29 - 如何哺育你的精神胚胎)